清炒枸杞芽、枸杞芽煎餃、三鮮芽菜羹……在重慶酉陽縣車田鄉的清明村,村民們將枸杞吃出了各式花樣。而這背后,以重慶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的科研成果為支撐,這顆小枸杞還在持續“發力”,清明村曾經的荒地搖身一變,搭建起“葉用枸杞科技成果轉化暨*扶貧示范基地”,每畝年產值能達到8000元以上。未來,清明村還將發展冷鏈物流,想辦法如何將葉用枸杞運出去,售出去,擴寬致富路。
博士駐村專攻產業 百余項科研成果中擇枸杞
清明村是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車田鄉的貧困村之一,轄區面積21.7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00米,轄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21戶2292人。據了解,全村以傳統種養殖為主,土地閑置現象較為嚴重,農戶增收渠道單一,生態、土壤、氣候等自然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貧困面廣,增收困難。
面對這一情況,作為重慶市文旅委扶貧集團的成員單位,重慶市林業局選派西南大學生態學專業的在職博士、市林科院經濟林研究所所長方文作為清明村*書記,帶頭搞產業。
2017年9月,方文雄心萬丈地來到清明村,發展什么產業?怎么發展?是他思考的首要問題,傳統果樹管理跟不上,對村民來說難度較大,且形成產業很難。于是他索性帶來林科院近5年的百余項科研成果,從中篩選,*終鎖定葉用枸杞。
“我們從2012年就在做枸杞的相關研究,其種植技術成熟,勞動密集度大,勞動強度低,產量高,產品多樣,效益顯著,滿足產業扶貧開發周期短、投資見效快等條件,而且發展枸杞產業對清明村的氣候條件、土壤環境等來說*為合適不過。”方文篤定地說道。
2017年12月,在方文的帶領下,“葉用枸杞科技成果轉化暨*扶貧示范基地”啟動,并于去年3月中旬栽種,現已收獲10多茬。
“因地種杞”獲林業專家點贊 其年經濟貢獻值達100余萬元
據悉,目前基地栽培品種有“寧杞9號”和“天精3號”,均是經市林科院引種多年試驗的結果,并通過重慶市林木種苗良種審核認定。
近日,重慶市林業局還帶領專家團隊專程到車田鄉召開葉用枸杞產業發展研討會,并參觀基地進行技術指導。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陳金煥表示,“葉用枸杞是藥食同源、營養豐富的木本蔬菜,而重慶地區引種栽培試驗示范成功的‘寧杞9號’和‘天精3號’兩個葉用枸杞品種,堪稱‘*適用的科研成果’,發展前景喜人。”
不僅有專家的肯定,這顆小枸杞還將帶來不俗的“成績單”,據方文透露,葉用枸杞當年種植當年收獲,種植后1個月即可采收,當年畝產量在200公斤以上,第二年即可進入豐產,豐產期年畝產量可達1000公斤以上,正常管理條件下至少可連續采摘6年,按平均市場價8元/公斤計算,年畝產值可達8000元以上。目前該示范基地惠及農戶30多戶100余人,年經濟貢獻值達100余萬元。
方文還提到,“我們還在積極謀劃發展冷鏈物流,將這一‘寶貝’運輸出村,讓大家都能吃上健康養生的枸杞芽菜。”
“下一步,以該基地的成功試種為基礎,我們將圍繞枸杞新品種、新技術、枸杞產業鏈延伸等環節持續探索,加強科技示范,發揮典型引路作用,繼續助推林業脫貧攻堅。”市林業局負責人表示。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