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白色墻面的電泵房,一條條寬敞筆直的機耕路,一片片點點新綠的防護林……上海松江,一幅色彩斑斕的農耕圖景,展現在眼前。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上海松江正全力打造“滬上糧倉”。“從2014年起,中央、市、區級財政投入10多億元建設高標準良田及配套設施,到2018年,上海松江已建成5萬多畝高標準良田,配套設施使周邊16萬畝良田受益。”上海松江區財政局農業科相關負責人介紹,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在松江發展成果頗豐。
“田成方、路相通、林成網、旱能灌、澇能排”是高標準農田的基本呈現,通過山水土田林路的綜合治理,提高農業抗災能力和生產能力水平。朱定村是泖港鎮16個農業村之一,以往到了排灌期,農田用水都是農戶的“心頭難”。“打*水需要兩三天,光打水一項工作,每天就需要兩個人工。”大農戶莊根華家中有138畝水田,雖然名為水田,但是在以往,“水”卻是個難題。因為土溝渠日夜沖刷,水位隨著地勢日漸變低,“用水時,需要自家的小泵打到田里,不僅增加了成本,水流也小”。
如今好了,自去年底,朱定村通過農業綜合開發的高標準農田項目,溝渠硬化了,泵房也裝上了新機組。“現在138畝一人管管打水事情就成,還可以一邊料理田里其他事情,時間至少節省了一半。”說到這些改變,莊根華喜笑顏開。
農業綜合開發整合資金集中扶持龍頭企業,讓“大戶”帶動“小戶”,在技術、資金、銷售等方面起到組織協調作用。新農集團的“智能養豬”物聯網系統,就是松江*近扶持的產業化重點項目。
“物聯網系統可以智能監控養殖室溫度濕度各種指標,方便又衛生,還可遠程監控運輸車輛的流動流向,從源頭到市場,把好食品安全關。”新農集團項目經理方艷紅介紹說,預計今年新轉增生豬出欄數20萬頭,年凈利潤新增4000萬元。
據悉,新農集團旗下的飼料股份有限公司已經與松林工貿有限公司15個家庭農場、2個繁殖場地建立了合作關系,不僅強化了與本地區家庭農場的利益連接,物聯網運豬車、預警平臺等現代養殖技術手段也惠及這些農戶,提升家庭農場生豬疫病防控能力。“將來達產后,可使本地及周邊1500戶養殖戶收益,進一步擴大后,可以覆蓋松江區所有種養結合的家庭農場。”方艷紅說。
“不同于撒胡椒面式的補助,集中力量才能辦好大事。”松江區財政局農業科相關負責人說,農業產業化項目的集中扶植,也更需要*投放和公平公正,確保每一個項目都能成為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領頭雁”。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