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貢米文化,帶富一方百姓!”今春,這一鼓舞人心的計劃,讓四川峨邊彝族自治縣楊村鄉的春耕別有一番新氣象,農戶們重拾棄種多年的“楊村貢米”老產業。在鄉黨委、政府的精心部署之下,通過集體帶農戶的模式,“楊村貢米”將從小規模到大規模發展,打造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的產業增收鏈條。
打造樣板老品種煥發新活力
5月29日,記者走入楊村鄉李子坪村,只見一派熱鬧的春耕場景:一些農戶正在旋田,一些農戶正在栽秧,層層疊疊的梯田里一片片綠油油的秧苗。這些去年的玉米地,今春都搖身變成水田,將要種上“楊村貢米”品種。
據了解,“楊村貢米”在當地又叫“黃花米”,是自明清以來就種植的一種地方稻米,用來熬粥,具有香濃粘稠的特點。
李子坪村紀檢組長曲別沙沙說:“之前全村種了幾十畝。但它的缺點是稈高,風一吹易倒伏,因此,畝產稻谷只有八九百斤,所以村民都已多年沒有種了。”
“但是,‘楊村貢米’這個品牌,我們必須保住!”楊村鄉人大主席劉正軍說,“同時,也給不能外出務工的農戶提供創收途徑和就業機會。”
去年春季,鄉政府從楊村及周邊鄉鎮還留有“楊村貢米”種子的農戶那里采購了種子,并提供肥料,由李子坪村集體打造出了5畝樣板田。秋收后,“楊村貢米”迅速被一搶而空,每斤售價達到了5—10元。
今年,“楊村貢米”開始通過“村集體+農戶”的模式小規模種植,由李子坪村集體流轉農戶土地種植150畝,農戶再自發種植350畝,利用產業扶持資金提供每畝800元種子和肥料補貼。
專家建議重點發展功能稻
“我家去年的1.5畝玉米地,今年都改種成了‘楊村貢米’,剛栽完秧。”李子坪村農戶馬云品說,“種植效益應該不錯。”
楊村鄉黨委書記黃泳斌介紹,為了讓“楊村貢米”一炮打響,在省農科院、樂山市農科院的指導下,“楊村貢米”著力在種子培優方面狠下功夫,從以前傳統單一的“黃花米”增加到今年的黑米、紅米、白米等三個系列。同時,駐村工作隊、村組干部、聯戶干部都劃分了責任田,對農戶種植的350畝進行稻田灌溉、秧苗栽種、施肥以及產品銷售等“一條龍”服務。
幫扶干部曲別阿生分到了 10 畝責任田,涉及 6 戶農戶。她說:“我要為農戶聯系農技專家,指導他們如何選種、如何整地、如何規范化種植。種下去以后,還要進行全程監管和服務。”
“我們已平出一塊地,準備建一個大米加工廠,到時回收農戶的稻谷進行加工,通過‘峨嶺云邊’電商平臺進行包裝、銷售。”黃泳斌說,“一般稻米每斤3.5元,通過村集體回收,可保障農戶種出的‘楊村貢米’賣出4.5元的價格,每斤增收20%。村集體經過包裝銷售,每斤‘楊村貢米’可賣到15元。保守估計,300畝15萬斤商品大米,村集體就可進賬150萬元。”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