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陜西楊凌,繞不開的是一個“農”字。曾經,這里是我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是農業始祖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谷”的地方。如今,這里是我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也是我國目前*一個農業自貿片區,被譽為中國“農業硅谷”。
1934年,于右任、楊虎城在楊凌創辦了中國西北地區*所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國立西北農業專科學校,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前身。1997年,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成立時,共有10家農業科教單位。雖然在當時就被稱為“農科城”,但由于缺乏基本城市功能,基礎設施、電力供應都極其落后,充其量只能稱為“農科鄉”。
70年來,從關中平原的農耕小鎮,到陜西省經濟*具發展潛力的增長點和西部大開發的亮點,電力的高質量發展伴隨著楊凌的跨越式發展。記者實地走訪發現,不論是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還是創造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強大的電力保障正支撐著這片宜居、宜業的創新創業聚集區奔向更美好的未來。
“保姆式”服務助推設施農業轉型升級
初夏的楊凌,綠意盎然。記者走進楊凌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園的一個雙拱雙膜新式大棚,一壟壟甘甜誘人的香瓜長勢旺盛。
“這樣的新式大棚我們有118座,主要是給來學習的職業農民和種植戶展示瓜果蔬菜新品種、示范農業新技術。”說起自己一手創辦的職業農民培訓基地,楊凌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園負責人馬新世十分自豪。
“只要有個手機、有一套物聯網設備,澆水、施肥、控溫、調濕、補光這些操作都能坐在家里完成,”馬新世表示,大規模電氣化設備的應用讓農業生產更加高效。與此同時,越是智慧的農業大棚,供用電線路、開關箱及排風、施肥、恒溫等用電控制設備的安全穩定就越重要。
“要讓‘保姆式’的供電服務助推設施農業轉型升級,助力農村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農業產業競爭力,延伸拓展傳統農業的功能邊界。”楊凌供電公司總經理牛慶向記者介紹,在相關項目電力配套工程建設中,楊凌供電公司實行專人跟蹤、團隊服務、服務到棚。相關工程完工后,有專人負責定期檢查園區用電安全情況,及時消除缺陷和隱患,并向大棚種植基地管理人員了解大棚用電需求變化,保證生態大棚安全用電。
為了實現“簡單業務*都不跑,復雜業務*多跑*”的目標,楊凌供電公司升級改造了配有移動電源、筆記本電腦、Wi-Fi熱點、電子發票打印機、復印機、營銷移動終端、補寫終端、POS機等設備的移動式“電保姆車”。
“我跑你不跑”,“電保姆車”每月定期到園區、村組巡回開展作業,現場辦理業擴報裝、用電咨詢、繳費購電、發票打印、故障處理等15種業務,已經做到營業廳業務的全覆蓋。
持續優化用電營商環境彰顯“新楊凌”優勢
以“農”立區的楊凌,聚集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一批農業科教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1999年,原西北農業大學、西北林學院、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等7所科教單位合并組建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學校合并組建后快速發展,重大科研項目頻繁立項實施的同時,基本建設項目也在持續增加。一方面,教學、科研、實驗等新增了大量儀器及設施設備;另一方面,院系和學生規模也在穩步增長,學校的保障性用電需求逐年剛性增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力服務中心主任穆新社向記者介紹。
作為全國農林水學科*為齊備的高等農業院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62個省部重點實驗室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研、實驗用電一旦出現問題,可能會影響到珍貴的實驗樣品收集,甚至影響實驗結果。”
讓穆新社安心的是,在穩定保障學校科研用電的同時,陜西楊凌供電公司結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服務需求,及時聯系相關單位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量身定制節能方案。今年3月,該校被評為“*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
以“輕資產”的方式“拎包”入駐楊凌工業園區的楊凌美暢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同樣受益于楊凌示范區方便企業獲得電力的良好營商環境。
針對這家月產120萬公里電鍍金剛線的大型生產企業,該公司主動了解其用電需求后,積極與政府規劃等部門聯系,依據園區規劃、城市道路規劃,積極儲備配網建設項目,確保管網建設與工業園配電網建設同步進行,為“電等客戶”打好“提前量”。
“我們企業發展得比較快,供電公司連續3年受理業擴報裝,每次都協調發展、運檢、營銷相關人員一起勘查方案,工作特別嚴謹,效率特別高。高頻設備有運行不穩定的問題,工作人員專門對我們進行效能診斷分析,提供了可靠運行的治理方案。”說起與供電公司工作人員并肩奮斗的日日夜夜,楊凌美暢新材料公司副總經理邢國華十分感慨。
得益于審批*少、程序*簡、辦事*快、服務*優的“新楊凌”優勢,從選址注冊,到以估值10億美元的優勢成為全國新晉“獨角獸”企業,美暢新材料僅僅用了不到3年時間。
“賦能”產業發展服務農業科技創新高地
農科特色愈加凸顯、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創新活力逐步釋放……
據統計,2018年楊凌示范區實現進出口總值8.17億元,同比增長44%,增速位居陜西省第二。截至今年3月底,作為全國*以現代農業為主要特色的自貿試驗片區,楊凌自貿片區擁有注冊市場主體1677戶。
如今的楊凌示范區,以生物醫藥生產研發、農產品加工、涉農裝備制造為主導的三大產業加速聚集,對楊凌電網供電能力及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示范區成立22年來,楊凌電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電力的發展離不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也離不開電力的發展,兩者密不可分。”該公司副總經理馬曉輝向記者介紹,1997年示范區成立時,全區僅有1座110千伏變電站和5條10千伏公網線路。
伴隨著楊凌示范區的發展,截至目前,全區共有3座110千伏、2座35千伏變電站和41條10千伏公網線路,變電容量達到272兆伏安,全年售電量7.3億千瓦時,變電容量和售電量均快速增長。
“我們將緊盯示范區‘三區三高地’發展定位,扎實落實國家電網公司‘建設三型兩網、世界*企業’戰略部署,圍繞實物ID、智能臺區等物聯網建設項目,推進專業場景深化應用,強化數據管理和數據服務。”牛慶表示,隨著國務院第三次下發《進一步支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發展若干政策的批復》,該公司將繼續積極服務楊凌示范區以科技創新和涉農產業為核心的樞紐經濟,為這片農業科技創新高地的電力客戶提供運維與節能于一體的綜合能源服務,保障活力更足、實力更強的產業發展需求。
預計到“十四五”末期,楊凌示范區將新增2座110千伏變電站,將一座35千伏變電站升壓增容至110千伏。屆時,楊凌示范區變電總容量將達到557.5兆伏安,社會總用電量預計將達到13.5億千瓦時,地區配電網將呈現以“一區一站、互聯互供,老區架空絕緣多聯,新區單環單元供電,自貿雙環靈活可靠”為特色的網架結構。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