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是展示農業科技服務活動,加速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服務平臺。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對現代農業的發展、美麗鄉村建設以及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發揮著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一、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必要性
多年實踐證明,建設好農業科技服務示范基地,有利于在新形勢下創新科技服務的新模式、新機制,從而為有效地開展科技服務提供示范引領;有利于示范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給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探索。湖北是全國農業科技資源*密集的地區之一,擁有各類農業科研機構近70家,農業科技人才約5000人,農、林、牧、漁業科技人員在全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中居第七位。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是為科技人員、技術能手打造科技示范應用平臺,從而能夠更好地發揮農業科技優勢,為湖北省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湖北在農業生物技術、水稻、油菜、瘦肉豬育種、柑橘等多個學科領域處于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地位。但是由于農業教學、科研、推廣三者之間聯結機制相對欠缺,致使湖北省大批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渠道不暢。農業科技示范基地作為農業科技示范推廣的橋梁和紐帶,只要發揮好了其結點作用,將極大地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湖北省優勢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 其意義在于,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的農業產業化多元體或龍頭企業,作為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轉化吸收的載體和傳播擴散的輻射源,通過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的引導和示范,帶動周邊地區農業產業升級,從而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
二、湖北省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情況
近年來,湖北省建成農業科技示范基地319個,其中有63個具有自有產權,256個是通過長期租用建設的。絕大多數示范基地與華中農業大學、省農科院、市(州)農科院、長江大學等科研教學單位簽訂了農業科技合作協議。示范基地基本做到了田成方、路成網,展示功能區域設置合理,示范的技術有指示牌,有內容介紹,一目了然。基地較好地發揮了示范、培訓功能,僅2018年,湖北省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就舉辦觀摩活動1276次,培訓農戶31萬人次。
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發揮作用明顯。近三年來,湖北省以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為平臺,通過建立農業科技示范樣板,推廣應用了中稻—再生稻—油菜(綠肥)周年高效栽培技術、油菜綠色高產高效技術“345”模式、主要糧食作物農藥減量控害增效技術、化肥減量增效集成技術、蛋雞“124”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池塘“3+5”分段養蟹和“蝦稻生態種養”等一批新技術新模式。篩選出了水稻新品種廣兩優1128、廣兩優148,油菜華雜62、華雜9號、圣光127,雜交鲌“先鋒1號”,黃顙魚“全雄1號”等一批適合區域特點推廣的新品種,現已在湖北省適宜區域大面積推廣應用。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新型農業主體的大量涌現,給農業示范基地的建設帶來了新的契機。基地建設可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加大政策資金支持力度,服務湖北各地的主導產業。
三、進一步強化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
圍繞當地主導產業建設基地。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當地主導產業發展,凸顯示范基地的作用。南漳縣按照主導產業的分布情況,結合高效標準茶園建設、有機產業發展等項目,建立了1個生態農業示范基地,1個生態高效茶園示范基地,做到“八有”,即有示范方案、示范規模、示范品種、示范技術、基地負責人、技術專家、聯系單位、聯系方式。這種圍繞主導產業建示范基地的做法,見效快,效果好。
依托新型經營主體建基地。如十堰市張灣區現代農業示范基地、房縣天賦源中藥材試驗示范基地、丹江口市玉皇頂果園場柑桔示范基地等,都是依托合作社、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建起來的,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機具等,形成了房縣中藥材、張灣區蔬菜、丹江口市柑桔等一批特色突出、經濟效益顯著、帶動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加強政策資金扶持建基地。一是用好中央有關項目資金。對中央安排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應拿出部分項目資金用于示范基地建設。二是省、市、縣可出臺相關政策,在基地有關土地流轉、人才引進、技術推廣、農業保險等方面給予支持。三是在融資方面給予支持,保證基地在發展時有充足的發展資金。
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建基地。將農業科技示范基地作為當地職業農民培育的田間課堂,示范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構建“農科教單位農業專家科技服務團隊+村級農業科技服務的(村級農業技術員)+科技示范戶”的新型農業科技服務模式,讓當地必需的、有實際應用價值的農業技術直接服務于農民。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