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郁山鎮朱砂村距縣城約45公里,毗鄰黔江區木良村,是黔江進入彭水的東大門。全村有6個村民小組、598戶2583人,其中黨員41人,貧困戶70戶282人,6戶23人未脫貧。全村轄區面積13.2平方千米,耕地7.5平方千米,林地5.7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450米。全村以坡耕地為主,森林覆蓋率高,以種植玉米、紅薯,養殖生豬、外出務工為主。
5月9日,筆者來到郁山鎮朱砂村,車子沿著公路一路蜿蜒,道路兩旁春意盎然,淳樸清新的鄉風撲面而來。
走進朱砂村,只見一條條硬化的道路和錯落有致的庭院,與四周秀美的山水田園風光,構成了一幅美麗鄉村新畫卷。
收集“一戶一檔”
提升群眾滿意度
在朱砂村便民服務中心檔案室,筆者瞬間就被一排排檔案柜里整齊的檔案盒吸引了眼光,檔案盒外面用紙條寫著組別、戶主姓名,駐村工作隊隊員凃冬梅正在整理檔案。
筆者發現,4個檔案柜里其中1個為貧困戶檔案,另外3個為一般農戶檔案。據凃冬梅介紹,今年3月份以來,駐村工作隊就和村干部一起,對全村598戶農戶的資料進行了收集整理,每家每戶裝訂成冊。
翻開一般農戶檔案,*頁為檔案目錄,人口信息表、身份證復印件、戶口本復印件、房屋照片、務工情況、家庭經濟情況等一一排列。貧困戶檔案里“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一目了然。檔案資料記載著每一位貧困戶由貧困到脫貧的整個過程,內容涵蓋貧困戶申請、身份證、戶口本復印件等必備資料。
“這些檔案既是‘見證者’,又是‘記錄者’,讓我們對全村真正做到了底數清、情況明,讓*扶貧工作有據可查、不流于形式,做到了步步留痕、事事有跡。”村*書記李國林說。
據李國林介紹,為做好檔案工作的收集、整理、歸檔,嚴格按照檔案規范管理要求,統一訂購了檔案盒,對檔案號碼編排、封面填寫、卷內目錄、頁碼標識、標注字體等進行了統一規范,確保信息真實、準確。
“目前檔案還在完善之中,等檔案整理完畢后,有想法將檔案整理為電子檔,便于隨時更新。”凃冬梅說。
發展集體經濟
提升“造血”功能
走進1組的經果林基地,放眼望去是郁郁蔥蔥的李子樹,翠綠欲滴的葉子隨風搖曳,樹干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嫩果,煞是喜人。
據李國林介紹,這是村集體與合作社合作發展集體經濟的基地,共有2100畝,基地有李子、桃子、柚子、梨子等多種水果。基地產生效益后,每年以10%的比例進行分紅。
2016年,村里的返鄉農民工開辦涵管廠,村集體又注入3萬元資金,當年就分紅了4500元。
從此,朱砂村便有了持續的村集體收入。
不僅如此,在5月22日,朱砂村的又一集體經濟注入的彭水丹源地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公司總投資100萬元,分為100股,由朱砂村集體經濟控股,占股51%及以上。剩下股份由村民、社會人士自愿入股。農戶可采取土地、林地、果園、閑置住房等方式入股分紅。公司將充分運用當地資源優勢,以龍橋、丹砂開采原址、農業綜合開發、經果林為開發主體,打造鄉村旅游。
企業發展,也讓村民增添了增收致富的渠道。貧困戶李小陽和其父親常年在涵管廠務工,父子倆每月工資在1萬元左右。“村里發展企業不僅讓村集體富了起來,也讓我們家摘掉了貧困帽,過上了好日子。”李小陽說。
“發展村集體經濟,進一步增加了村里的‘造血’功能,在增加了村集體經濟的同時,也增加了村民收入。”李國林說。
整治人居環境
提升顏值氣質
在朱砂村1組,翠綠的桃樹新葉掩映著煥然一新的樓房,沐浴陽光的小路和庭院干干凈凈,小院前的花臺里種上了月季、三角梅、荷花等10余個品種的花,院子在花朵的映襯下格外好看。這是村民劉秀陽的家。
“我家在每月的環境衛生評比中都是‘清潔’,有很多村民來我家學習種花經驗。”劉秀陽滿臉驕傲地說著。
據駐村工作隊員彭莉介紹,經過近年來的人居環境改造行動,村民房前屋后排水通暢、屋里庭院硬化了,廁所也有了,自來水也進家了,老百姓居住的設施條件得到改善,但軟環境卻有點差強人意。
為了進一步提升人居環境質量,今年3月,駐村工作隊與村干部分組召開院壩會進行總動員,并深入衛生質量較差的“釘子戶”,從健康、衛生的角度進行詳細宣傳,讓村民們充分認識到環境衛生的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同時,制定了環境衛生評分標準,對每家每戶環境衛生進行評比。“首先是各個組長對組內農戶初評,然后村干部與駐村工作隊在各組交叉評比。”彭莉說。“在評比中,不僅評比每家每戶的環境衛生,還對公益性崗位負責區域的進行評比,確保清潔全覆蓋。”
“國家政策好,生活越來越好,我們也要打理打理自己的‘里子’,干干凈凈的,住著也舒服。”劉秀陽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