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在長白山池南區漫江村有這樣一位“外來人”,他熱心為民,情系百姓,將村民的事兒當成自家的事兒,將脫貧攻堅放在心坎上,他的腳印遍布村中的每一個角落。他就是漫江村駐村*書記張義鵬。近日,吉林日報蹲點記者在漫江村,用鏡頭記錄下他*的工作足跡。
早晨八點,張義鵬準時來到村委會,*站就是走進村委會綜合辦公室,與村主任姜峰溝通*的工作安排。隨后,張義鵬來到駐村工作隊辦公室,打開了前*晚上整理好的工作日志,重溫今天的工作計劃,開始了*忙碌而充實的工作。
漫江村成立于1983年,2013年從撫松縣漫江鎮劃歸池南區,轄區屬于城中村,目前,脫貧戶的數量在管委會整個的貧困人口占比較大,多是因病致貧,且60歲以上留守老人,在108名的貧困人口中超過了三分之二。
村里的大部分住戶都住在回遷區,原平房區還有12戶沒有遷到新區,雖然房屋安全,可是*沒遷出,就讓張義鵬惦記著。上午8:30,張義鵬和工作隊員商量后,決定還是先去平房區。從村委會到平房區不是很遠,從江堤過去也就2公里多。走過一段田間小路,他們來到了漫江村脫貧戶趙鳳森的家中。老人正在院子里侍弄園子,見到張義鵬一行到來,趙老漢放下手里的活兒高興地迎了上去。
趙鳳森老人是一名老黨員,三年前患有尿毒癥的老伴去世,因治病欠下的債務,導致趙老漢的家變成了貧困戶。
這是一棟連著的三間平房,老人有三個兒子,平時也都是各忙各的,年節回來留下一些生活費,老人平時就是自己過,每年都上山采山菜、蘑菇,用他的話說,孩子們也都不容易,自己過得挺好。
去年秋天,張義鵬入戶走訪時,看到趙老漢家滿院子的蘑菇,當即決定全部買下。當得知記者的來意時,趙老漢感激地說:“張書記經常來看我,每次來都幫我干活兒,去年還幫我把蘑菇賣了。我也是一名老黨員,咱共產黨能有這樣的好干部,我感到非常驕傲!”臨別時,老人拉著張義鵬的手,叮囑說不用擔心他,他的手久久握著張義鵬的手不放……
走出平房區后,張義鵬與駐村工作隊員一起去徐篤立家中探望。徐篤立直腸癌手術后,基本失去了勞動能力,心臟病、糖尿病、前列腺炎等慢性病纏身,老伴支氣管哮喘,天氣涼點呼吸就困難。記者跟隨張義鵬一行走進徐篤立家,樸實的老人哽咽地指著正在打掃衛生的張義鵬一行人對記者說:“以前,我老伴哮喘可嚴重了,走兩步就喘得厲害。前陣子,張書記用自己的錢給她買了藥,目前,老伴的病已經好很多了。現在我們兩口子吃喝不愁了,沒啥難處了!我不識字兒,張書記每次來都給我一句一句地讀黨的農村政策,講的可細了,我真是太感謝他們了!”情到深處,老人有些抑制不住眼中的淚水……
村民服務中心是去村里的必經之路,每次走到這兒張義鵬都會去看看,設施有沒有損壞、有沒有影響開業的事。這個總投資1100萬的村民服務中心項目總占地面積1196.5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984.09平方米,服務中心主體結構為3層,一層設有門市房、村民服務中心辦公區;二層設有多功能餐廳、廚房;三層設有客房,可提供住宿。2018年11月,漫江村村民服務中心項目已建設完成,2018年12月,中心一樓門市已對外租出兩家,年收益7萬元。目前,正在洽談漫江村村民服務中心二樓、三樓的經營事宜。張義鵬時刻惦記著:“就盼著快點投入運營,早日有收益,這樣就能解決部分村民的就業,也能把收益反哺給老百姓。”
“五一”之前,各地都在組織慶祝勞動節的相關活動,漫江村也不例外。下午13:00,張義鵬便同村書記宋翔濤和村主任姜峰一起組織大家,帶著鐵鍬、水桶,沿著通向村落的路邊,鏟開尚有些僵硬的土壤,將樹苗栽在土中,再從河邊取水澆灌了上去。他們在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改變著村民的生活環境。
在池南區漫江村西南側的密林中,有一片中藥材種植基地。那是去年村里用集體資金投資建設的。經過近一個小時的車程,張義鵬同村領導們一起來到這里查看。連日來,基地培養的靈芝有很明顯的生長跡象了。密林深處,一片粗壯的木墩整齊的分布在林中的空地上,木墩埋置著靈芝菌種,將來這里的靈芝,無論是外觀還是價值都與野生的木靈芝基本相同,未來取得的收益會全部反哺到每一戶村民,從而壯大村集體經濟。張義鵬他們認真地查看了每個樹墩上菌種的狀況以及基地周邊的環境,每個人的臉上都露出欣慰的笑容。
隨后,張義鵬他們便返回了村里。在村邊的拆遷地旁,張義鵬下了車,他要步行走一走,看看平房區的拆遷情況。“張書記,您做駐村書記,為百姓做了這么多的事,牽扯了您很多精力吧?家人都支持嗎?”面對記者的提問,張義鵬直率地說:“其實我來這里只是做點小事,幫百姓們跑跑腿兒,溝通處理一下貧困戶們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幫他們辦一些農合之類的業務。村里的老人嘛,多是行動不便的,看到他們就能想起我77歲的父親。遺憾的是我在外工作這么多年,一直照顧不到家,挺虧欠家里,好在家人都特別支持。算起來,從2007年到管委會工作,那時候我的兒子6歲,有時我回家他都有不熟悉的感覺。現在好了,兒子都18歲了,185厘米的大個子,比我都高!他總跟我說,‘爸爸,我理解您作為駐村書記的不容易,等忙完了再回來。’算一算這十二年加到一起,陪他們的時間可能還不到兩年……”張義鵬沒有繼續說下去,他看著河對岸的山坡,盡管臉上的笑容依舊,眼眶卻漸漸濕潤。
回到辦公室,記者見縫插針與張義鵬同一個辦公室的駐村工作隊員吳秋香聊了起來。吳秋香坦言:“張書記是2018年9月份來這里工作的,他總是對我們說,‘咱們家里都有老人,應該常去看看貧困戶,要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他是一個特別熱心和細心的人,始終惦記著那些病重的貧困老人。每次下戶前他都會提前了解對方的近況,以便下戶時準確的解決實際問題。像今天咱們去貧困戶徐篤立、鄭現平家,張書記經常去家訪,為他們宣讀黨的政策,不管是陰天、雨雪天,還是法定假日,張書記都堅持下戶。對我們來說,他既像一個大哥哥,引導、鼓勵著我們,又是我們的榜樣,帶領我們駐村工作隊做好扶貧工作。他就是這樣一個有愛心、有責任心、能真正為老百姓做實事兒的人!”
17:00,張義鵬回到駐村工作隊辦公室,吳秋香剛好整理完*近一周的工作情況。張義鵬認真聽著她的匯報,并在本子上記錄下來。匯報結束,兩人又商議了星期一的工作計劃和村民代表大會發言內容,結束了這*的工作。
夕陽西下,夜幕降臨。吃過晚餐的張義鵬,心里依舊惦記著那些村中的留守老人。于是,他又走在去往貧困戶家中的路上,落日的余暉將他的身影拖得很長很長……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