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建設什么樣的鄉村,農民*有發言權。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遵循群眾路線開展工作,才能取得群眾滿意、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工作成果。
東寧鎮大城子村農民孫先波在俄羅斯賣盒飯起家,用積攢的辛苦錢作為啟動資金,通過從事果菜批發生意,積攢下了*桶金。他創建的東寧華洋貿易有限公司,經過持續發展壯大,成為擁有房地產開發、寶玉石加工、酒廠等在內的10家子公司的大型民營企業。他將經營領域拓展到境外農業,在俄羅斯聯邦濱海邊疆區烏蘇里斯克區建設了集農場、養殖廠、乳制品加工廠、銷售公司等產、供、銷一條龍的農業產業園區,成為俄濱海邊疆區規模*、標準*、效益*的農產品園區。
與孫先波相比,魯繼新則在帶領農民走致富路上收獲了更多的幸福感。多年以前,寧安市渤海鎮農民魯繼新就是當地有名的韭菜大王,年均收入超過5萬元。他沒有滿足于個人富裕,2008年,他牽頭成立了新農韭菜專業合作社,形成了從良種供應、技術服務等一整套的技術體系,建起了一處牡丹江地區*的韭菜批發市場和電商渠道,形成了穩定的市場份額。他還與韓國客商合作,投資1000萬元建成有機韭菜速凍冷鏈出口生產線,產品全部出口韓國,產值可增加4倍以上。在合作社運行中,魯繼新采取“訂單收購+種植服務+利益分紅”的利益分配模式,迅速激發了農民入社熱潮和合作社發展高潮。
增進人民福祉是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牡丹江農民的收獲*直觀的變化是“衣食住行”從“吃不飽、穿不暖、住危房、行路難”,到“吃健康、穿品牌、住樓房、車輪轉”,*根本的支撐在于做好“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為百萬農民實現全面小康奠定了堅實基礎。
做好“加法”,就是增加投入、補齊短板,全市財政涉農支出持續大幅增長,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從自發狀態到基本覆蓋,高品質生活開始成為新的目標追求;做好“減法”,就是減輕負擔、減災防災,從以前的“三要”,到如今給補貼、給保險、給貸款“三給”,農業保險面積從無到有,農民負擔從40%下降到2%以下;做好乘法,就是釋放改革創新的乘數效應,農民收入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稅費改革、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每一項改革舉措的落地而逐年攀高;做好除法,就是扶貧脫貧,縮小貧困人口的分母、擴大共同富裕的分子,從救濟式扶貧到開發式扶貧,再到*扶貧、*脫貧。40年間,牡丹江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5438人,貧困發生率由88.3%降至0.47%,孫先波等原來的貧困戶如今成為脫貧攻堅中產業脫貧的帶頭人。
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意愿和選擇,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民之福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既是做好“三農”工作的根本所在,也是讓農民實現在精神上和物質上雙重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根本路徑,關乎全局、關乎民生、關乎發展。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做好“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才能讓鄉村更加宜居宜業、美麗富足、留住鄉愁,實現農村“外美內實”。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