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小龍蝦已成為“現象級”消費熱點紅遍大江南北。作為小龍蝦消費的一個大市,寧波人現在每天可吃掉5萬公斤小龍蝦,而這些小龍蝦幾乎全部來自外省,本地產的養殖小龍蝦卻“悄無聲息”
進入5月中旬,小龍蝦大批上市,在甬城,從*酒店到路邊攤、夜排檔,小龍蝦成為餐桌上的主角。
浙江寧波有養殖小龍蝦的嗎?在這場小龍蝦掀起的消費熱潮面前,能否將本土小龍蝦養殖業參與到“網紅盛宴”中?日前,筆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批發市場難覓本地小龍蝦
5月21日下午1點多,筆者走進寧波市路林市場鮮活水產交易區。此時,正是*中小龍蝦交易的高峰,多輛運蝦車進來卸貨。討價還價聲中,一箱箱包裝整齊的小龍蝦被零售商販、餐館采購員買走,*終“跳”上餐桌。
“市場里有寧波本地產的小龍蝦嗎?”筆者連著詢問了七八家批發商,得到的答案如出一轍,“沒見過。”江蘇批發商老舒從事活蝦生意10多年,他告訴筆者,寧波市場上的小龍蝦基本都是來自江蘇、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五省,供應略有先后,*近是江蘇蝦唱主角,再過一陣,湖北蝦大批進來,價格會略有下跌。“到6月,有少部分蝦來自湖州、嘉興,但寧波地產的,還真沒聽說過。”
據了解,眼下,路林市場每天小龍蝦交易量在5萬公斤左右,到六七月旺季,有望增加到每天8萬公斤。去年俄羅斯世界杯期間,寧波人甚至*吃掉10萬公斤小龍蝦,創下了消費紀錄。
巨大的小龍蝦市場,難道就沒地產蝦的蹤影?“寧波有人在養的,但數量少。”一位來自慈溪的批發商說,慈溪、余姚一帶有少數養殖戶在養小龍蝦,基本上就地消化掉了,不會進入大型批發市場,因為“沒有價格優勢。”
在鄞州經營餐館的林老板說,小龍蝦原料價格掌握在外省批發商手里,淡旺季差異巨大,“如果地產貨有一定數量的穩定供應,直接到塘頭采購,現捕現賣,對餐館來說是歡迎的。”
養殖戶正在試驗稻蝦混合種養
就在筆者有點失望之際,余姚河姆渡鎮農辦主任虞耀土打來電話說,鎮里的小涇浦村有幾戶在養小龍蝦,*近開始起捕了。
5月23日上午,筆者來到小涇浦村。養殖戶童國軍正和父親一起在塘里起捕,20畝的養殖塘四周圍起半米高的攔蝦網,提起放在塘里的地籠網,網里的小龍蝦就“嘩嘩”地倒了出來,一網有十幾斤,清理了三四張網,收獲滿滿一大袋小龍蝦。
養殖塘原本是稻田,田中央還散種著早稻,表面上看不見小龍蝦在游動。童國軍說,小龍蝦晝伏夜出。童國軍原本是養茭白地甲魚的,這次是頭回改養小龍蝦,“這東西長得快,清明時我放的苗,*喂*料,不到兩個月,每只平均長到25克,俗稱5錢蝦。”童國軍說,他共承包了60畝塘,眼下每天能收50多公斤小龍蝦,根據周圍龍蝦館的訂單起捕,銷路不愁。少數個頭大、單只近一兩重的能賣到80元/公斤。
“養小龍蝦是我們村*產業轉型嘗試。”小涇浦村黨支部書記李接豐說,小涇浦是河姆渡茭白主產區之一,近年由于農村勞力缺乏,茭白田、水稻田出現拋荒現象。地荒著怎么辦?去年下半年,李接豐聯合村里5戶農戶到湖北、江蘇以及金華等地考察后,決定用流轉來的400多畝地養殖小龍蝦。據悉,這也是目前寧波單片面積*的小龍蝦養殖基地。
去年秋天,李接豐就在塘里放養種蝦自然繁殖,“今年清明前后,我的頭茬小龍蝦就上市供應了,數量不多,售價80多元/公斤,很是搶手。”
李接豐告訴筆者,他們估算過,一畝養殖塘順利的話,能收小龍蝦7000多只,總重150公斤~200公斤。按每公斤40元零售價計算,產值七八千元是能保證的,毛利將近一半,比單純種糧效益高好幾倍。
今年,位于海曙洞橋的寧波飛越沙港農業基地也養了50畝小龍蝦。“套養小龍蝦的稻田不能施農藥,小龍蝦的排泄物還是上好的有機肥,種出來是生態‘蝦米’品質更好。”吳陳飛說,這也是目前“兩湖”地區普遍實施的模式,兩項相加,每畝能增加3000元~5000元的收入。
吳陳飛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形成塘頭到餐桌的“養殖+餐飲”產業鏈。“洞橋的水質好,養出的小龍蝦品質也好。我們在鄞州舟宿夜江開設了龍蝦館,用自己養的小龍蝦做菜,顧客很喜歡,效益又能提升一大截。”
養殖小龍蝦需防風險破難關
從當初棲身河溝無人理到如今“紅旗插遍全國”,小龍蝦產業在中國的崛起已成了一個神話。
其實,寧波養殖小龍蝦歷史并不短。據筆者了解,早在10年前,當時盱眙龍蝦名氣日響,價格上揚,寧波也曾興起過一陣小龍蝦養殖“熱”,但沒幾年就“冷”了。寧波市農業農村局漁政漁業部門相關人士說,當時基本是魚塘單養,由于養殖技術沒過關,加之使用的又是野生的美國原種克氏原螯蝦來繁殖等原因,產量一直上不去,等到后來市場價格一跌,養殖戶賠多賺少,慢慢自行退出了。
這幾年,外省小龍蝦養殖產業之所以發展得如此迅猛,得益于養殖空間的拓展,一躍成為產值過千億元的大產業。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院長林慶歡說,像湖北、安徽等地,政府出臺政策,大力推廣蝦稻共作模式,突破了原來池塘單養的局限,產業迅速擴大。僅湖北一省,小龍蝦養殖面積就有500多萬畝。“蝦稻共作,藕蝦共作”模式學界多年前就在研究,已蠻成熟,“現在杭州、嘉興、湖州平原一帶也在推廣,而且小龍蝦苗種質量也提高了,綜合效益的確不錯。寧波不妨也可試驗一下。”
據筆者了解,這兩年,隨著小龍蝦市場行情趨旺,又點燃了本地部分農戶的養殖熱情。鄞江懸慈村的鮑德財是淡水魚養殖戶,這兩年將30畝魚塘改養小龍蝦。但總體看,全市小龍蝦養殖戶數量還很少,單戶養殖一般幾十畝,“單兵作戰”尚未形成規模效應。
農業部門相關人士指出,水產養殖歷來是高風險行業,小龍蝦也一樣,“別以為它生命力強,好養,其實不可控的因素非常多,新進入的養殖戶一定要當心。”這并非虛言。比如余姚馬渚鎮一村,去年小規模試驗荷花田套養小龍蝦獲得成功,可之后一擴展養殖規模,蝦產量卻上不去,總賬算下來反而虧了。
與兩湖流域及江蘇等地不同,寧波平原少,大水域少,全市淡水養殖面積加起來不過1萬畝,如果要發展稻蝦共作等模式就需要對現有的有關農田保護利用政策進行調整,出臺相應配套規范標準。漁業科研部門人士也指出,小龍蝦畢竟是外來物種,大規模養殖一旦失控,會不會造成生態災難還需要長期的科學跟蹤和評估。此外,小龍蝦的重金屬殘留,也是消費者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
對河姆渡鎮這樣的傳統耕作區來說,解決無人種地的問題更為迫切。*近,該鎮出臺了政策,鼓勵農戶實施稻蝦養殖、茭白田養蝦、藕田養蝦等模式。虞耀土說,這幾種模式怎么推廣,如何規范,要經過嚴格審定,還要符合相關政策規定。“小龍蝦養殖,像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還有很多技術難關需要破解?,F在是照搬外地經驗,還在起步階段,很多東西需要摸索。”虞耀土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