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是我的故鄉,我兒時成長的地方。5月底,我隨著商丘報業“四力”采訪團踏進我夢里的故土,感受家鄉的變化。一路上,青磚黛瓦,麥浪滾滾。記者感受到農民豐收時的喜悅,致富后的歡快。
我印象*為深刻的一幕是,夏邑西瓜大王韓慶濤對著記者的鏡頭一直在笑,他說:“農民的日子比瓜甜。”
1
插苗不讓春知道。
春節剛過,夏邑十佳西瓜能手朱新滿就開始在瓜棚里插西瓜苗。心中的希望在*天成長,直到5月笑看西瓜滾棚。
瓜棚里,西瓜睡滿了地。瓜秧青翠,努力地伸展在田埂上。49歲的朱新滿自豪地給記者算賬:“我今年管理30畝瓜棚,每斤西瓜出棚均價1.8元,每畝純利至少一萬元,*一項可收入30萬元。”
“朱新滿只是我們村的中等種植戶,村里90%的村民都種西瓜。今年村里收入30萬以上的家庭不低于100戶。”隨后趕來的北嶺鎮劉集村黨支部書記劉萬連接上了話茬。
夏邑是中國第三個獲批的中國西瓜之鄉,也是河南*。北嶺鎮是夏邑*的西瓜專業鎮,劉集村又是北嶺鎮西瓜種植原發地。
說起夏邑西瓜,不能不提夏邑西瓜協會會長、西瓜大王韓慶濤。
現年54歲的韓慶濤也是劉集人,有14年的西瓜棚栽經驗。剛開始在江蘇東臺學種西瓜,發現不嫁接8424品種口感好,很受市場歡迎。2007年回到夏邑太平鎮,流轉200畝土地種瓜。夏邑土地半沙半淤,水質好,更適于8424的種植,纖維少、肉質疏脆、色澤鮮亮、甜度較高,大棚西瓜一舉走紅。
2009年,頗具眼光的劉萬連硬是把韓慶濤拽回了家鄉,在政府的支持下,流轉村里500畝土地,讓韓慶濤帶領鄉親種瓜致富。短短十年,由村到鎮,由鎮到縣,8424西瓜大棚種植風靡全縣。今年全縣種植15萬畝,預計總產60萬噸,產值近20億元。夏邑西瓜賣到全國,甚至影響到國內的西瓜價格走勢。夏邑西瓜一咳嗽,全國西瓜都感冒。
記者見到韓慶濤時,他正在裝瓜上車。他剃著光頭,滿臉汗水。見到記者,笑意從頭頂延伸到懷中的西瓜上,活脫脫一個“西瓜郎”。
聞訊趕來的北嶺鎮鎮長邵明啟,風風火火,腳下生煙。拉著記者的手,一個勁地推銷他的西瓜經。
“北嶺鎮有6.2萬畝土地,西瓜種了3.8萬畝,還有辣椒、油桃、葡萄等,經濟作物占到80%。今年僅西瓜一項群眾增收3.5億元,全鎮年收入百萬的瓜農大有人在,農民流轉一畝地每年可得1200元,在瓜田打工每月又可收入2000多元,群眾咋能不富呢?”
漫步劉集街頭,到處是成堆的西瓜,奔走的客商,滿臉掛滿笑容的瓜農。
高興的還有郵儲銀行北嶺負責人王紅雷,5月份郵儲銀行北嶺支局儲蓄余額凈增4300萬元,位居全市郵儲支局*。
“西瓜賺了幾十萬,放棄打工在家干,您說劃算不劃算!”群眾的順口溜*能說明問題。
西瓜僅是夏邑農村產業振興的一個縮影。車站鎮的雙孢菇、火店鎮的宮燈、郭店鎮的貴柳鴨、會亭鎮的打火機都走向了全國,走出了國門。正如夏邑縣委書記梁萬濤總結的順口溜:小蘑菇撐開致富傘,大西瓜圓了致富夢,中國結架起致富橋,打火機照亮致富路,貴柳鴨唱出致富曲。
產業興,則民富。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工作的前提。
做快樂的職業農民
2
幾天的采訪,感人的事情一串串,致富的場景一片片。但讓記者難以忘懷的是新型職業農民的形象,一種扎根土地、擁抱鄉村的情懷,一種振興農村、帶富鄉鄰的期待。
5月29日,記者趕到劉店集鄉王飛農場,見到省十佳新型職業農民王飛。王飛在當地是個小名人,初中畢業卻登上了河南農大的講臺,講課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還登上了央視的農業大講堂,連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都給這個“80后”點贊。
“我通過示范種植,傳授技術,不但自己年收入突破200萬元,還帶動了鄉鄰致富。我非常自豪!我是一個農場主,更是一個快樂的職業農民!”
好一個快樂的職業農民!
王飛快人快語。“我初中畢業就跟著父親學種菜,感覺到知識匱乏,便和妻子一起到處參加培訓,獲得了全省首批新型職業農民證書”。
他通過小塊承包土地做起,反復摸索,實現了一年四季有活干,一年四季有錢賺的“四季來財”經營模式。即通過大棚種植,新鮮果蔬錯峰經營,每月不斷摘鮮果,日日不斷有收入。
從2014年開始,王飛探索“家庭農場+土地流轉+貧困戶務工+脫貧技能培訓”之路。先后流轉64戶貧困戶的土地200余畝,吸納50余人就業。建立“農民田間學校”,舉辦培訓班30余期,免費對3000余人現場培訓。王飛農場被定為“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實訓基地”后,免費接待省內外貧困戶學員100余批次,培訓兩萬余人。
王飛滿臉自豪:“這幾年我四處講課,影響不少于20萬人走上致富之路。”
夏邑蘑菇種植*大戶張艷軍,也是帶領農民致富的典范。張艷軍在車站鎮擁有菇棚660座,33萬平方米,為江北*大單體雙孢菇基地,產值1億元。
“基地的菇棚80%以上都租給了當地農民,我免費提供技術,全部回收產品,農民每棚凈收入3萬多元。直接帶動320戶,1030名貧困戶脫貧。”張艷軍見到記者開門見山。
夏邑作為中國食用菌之鄉,目前雙孢菇棚發展到一萬多座,年產值12億元,帶動8000余農戶致富。
羅莊鎮高樓村種糧大戶王月英對高粱情有獨鐘,在去年種植4000多畝高粱的基礎上,今年擴大到1萬畝高粱、1000畝黃花菜,直接“吃掉了”羅莊、會亭兩個鄉鎮4個行政村的耕地,幫助了數以千計的群眾脫貧。
盡管高粱還未成熟,但王月英依然很激動。“紅高粱成熟時節,數千畝紅高粱從綠色的海洋變成無邊的晚霞,真是太美了。去年9月的高粱節,兩個30畝地的停車場每天都爆滿。”
王月英種植的高粱更讓自己的產業受益,釀制的高粱酒供不應求,漢梁王酒廠產值達4000多萬元,成為利稅大戶。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一個個有思想,有情懷的新型職業農民,逐漸成為帶領群眾致富的主力軍。
沒有大象兵團,就打造螞蟻雄兵。螞蟻雄兵多了,一樣能壘起幸福窩。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