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被評為上海浦東新區“美麗庭院五星戶”,除了家族傳承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對庭院傾注心血的裝點——庭院被打造成了一個“小花園”,石臼、石磨等老物件構成一道道精致的花壇小品;屋后,廢舊的磚塊、瓦缸,被重新堆放組合,繪上油彩,別有一番意趣;竹林中,廢棄的磚瓦被細心堆疊起來,形成了一條龍的形狀……而這正是上海浦東新區以“小三園”為切入口,激發村民參與農村社會治理熱情,推進美麗庭院建設,形成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一個縮影。
走進上海位于泥城鎮公平村的陳家宅院,宅前屋后綠樹成蔭,花草掩映,一條小河繞宅流淌;大門口,楹聯上書“修竹茂林書院 喬木古樹人家”,也透著濃濃的詩意……在浦東新區“美麗庭院”建設啟動后,這個私人宅院又多了一個身份——“美麗庭院五星戶”。
院子的女主人陳品芳原是村小學的教師,現在已經退休,其父去世前是一名中醫,經常為村民們治病。“美麗庭院”建設啟動后,陳家宅院里的百年海桐、郁郁蔥蔥的花草樹木、父親為病人診療的物品等,都成了陳家宅院別具一格的“特點”。
從“生活習慣”到“內生動力”
近幾年,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村莊改造、中小河道整治等工作,浦東新區農村的環境面貌有了質的提升,但是農村宅前屋后不整齊、臟亂差始終是比較突出的問題。
為解決這一問題,浦東新區把美麗庭院建設作為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工作載體,并提出了村級全推動、隊組全覆蓋、家庭全參與的“三全”目標,要求必須做到“凡是有人居住的庭院和村落‘一個也不能少’”。
如何做到“一個也不能少”?*主要的就是要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讓百姓“自己想、自己做、自己管”。
近年來,在全國許多的城市社區,毀綠種菜帶來的矛盾和糾紛屢見不鮮,而一些“親瓶菜園”“一平方米菜園”等,則因為在滿足居民耕種體驗和保護社區治理規范的平衡點,成為城市社會治理的積極探索。
而對于浦東農村居民來說,在宅前屋后種果樹、種菜園的習慣則更為深刻而長久,此外,柴草、磚塊不舍得丟棄,經年累月存放在院子里的現象也十分常見……怎么辦?“一禁了之”“強制移走”等方式既浪費人力、財力,也不會獲得老百姓的支持。
為此,在浦東新區制定的實施意見中,積極引導村民精心布局和經營好宅前屋后的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并將“小三園”打造作為庭院建設重要內容,作為美麗庭院設立達標型、提升型、特色型3個差異化村莊考核驗收標準的主要內容,作為評比一星戶、三星戶、五星戶的主要依據。
例如,三星戶和五星戶評選標準中都要求對零星土地充分利用,形成“小三園”,按照村規民約布置圍欄、籬笆等。五星戶由區里表彰鼓勵形成典型示范,充分發揮“樣板領路”作用。
在標準引導和典型示范下,不論是鎮村干部還是村民農戶都對“小三園”建設有了準確的理解和認識,紛紛主動要求建設,并涌現出一大批像陳品芳這樣的五星戶、三星戶。“人家要把樹砍掉,我們家就是愛種樹。”陳品芳說。
除了養花、種菜這樣的“習慣”被保留下來,更多的生活理念與方式,也在“小三園”和美麗庭院建設中得以體現:隨手亂丟垃圾不見了,隨之養成了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傳統的燒柴做飯越來越少,清潔能源越來越受歡迎……
通過一年多的建設,浦東農村宅前屋后的零星土地、農宅庭院內及周邊的“小三園”,在村民自覺動手的一點一滴中得到美化和提升,村民從開始的“要我干”轉變為“我要干”,激發了村民積極參與農村社會治理的熱情,點燃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從“半邊天”到“全參與”
“小三園”作為美麗庭院建設主要內容之一,由浦東新區農業農村委和婦聯合力牽頭推進,旨在發揮婦女“半邊天”作用。浦東新區婦聯主席陸敏之說:“創建美麗庭院工作陣地在家庭,主體力量是婦女,要讓農村美起來,就得讓農村婦女們‘動’起來。”
“農村的傳統是半邊天說了算,所以婦聯成了具體牽頭部門。”泥城鎮婦聯主席黃惠英說。從一開始不明就里成為美麗庭院建設的牽頭部門,到明白美麗庭院的內涵,再到會同中小學策劃“我心中的美麗庭院”實踐作文進行宣傳推廣,黃惠英和同事們真正把村里婦女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
浦東新區婦聯還積極聯系浦東女藝術家聯誼會通過藝術展覽、創意體驗等活動,做好美學宣傳者、輔導者、實踐者,幫助廣大婦女普及藝術理念和知識,為“小三園”打造提供有力支撐,迅速打開工作局面。
然而,要實現“村級全推動、隊組全覆蓋、家庭全參與”,還需要形成更好的共建共享機制。
在美麗庭院的建設過程中,各鎮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把關,村書記和村干部親力親為,一批老書記、老隊長、老工匠、老勞模和“三八紅旗手”等黨員骨干帶頭沖鋒陷陣,形成“一人帶動一宅、一宅帶動一組、一組帶動一村”的良好局面。
老港鎮大河村的朱衛華是家庭所在隊組的隊組長,在建設期間,她帶領志愿者們每天挨家挨戶上門宣傳美麗庭院建設,并幫助隊組內高齡老人、殘疾人以及其他特殊群體整理宅前屋后,她的丈夫也毫無怨言地支持她的工作,有時還幫她一起動手整理周邊鄰居的宅前屋后。
在浦東新區美麗庭院建設中,涌現出一大批像她這樣的志愿者,新場鎮祝橋村更是吸引了駐地交通職業技術學校大學生志愿者團隊的加入。大學生志愿者隊伍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能特長、知識特長、青年創作優勢,對祝橋村村民小組墻畫進行設計、創作,還積極幫助農戶打理“小三園”,打造微景觀,成為新場鎮“小三園”和美麗庭院建設的一道風景線。
事實上,浦東新區各個鎮在建設美麗庭院的過程中,都形成了一些符合當地特色的經驗:航頭鎮通過自治+共治,推動“美麗庭院”建設深入家家戶戶,建立了獎勵機制,*限度實現“一人帶動一家,一家帶動一宅,一宅帶動一村”;新場鎮將美麗庭院建設與特色小鎮建設結合起來,打造“文化+”美麗庭院,明確了擺放有序整齊化、種樹栽綠生態化、庭院建設協調化等“小三園”建設“標準”;航頭鎮牌樓村推出區域分割、分類管理、變廢為寶等“庭院五法”,推動家庭“小美”匯聚成全村“大美”;大團鎮趙橋村借力獨創的“五會七步”村民自治工作法,提高群眾參與度,增強村民對美麗鄉村建設的認同感……
通過全員參與、全員動員、全員宣傳,浦東新區美麗庭院建設真正形成了家庭全參與、隊組全覆蓋、村級全推動的工作局面,并涌現出一大批各有側重的“特色典型”。
“柴轉銀行”存出長效機制
浦東新區在建設美麗“小三園”過程中,有不少“新”的東西:理念是新的,方法是新的,目標是新的。但真正在“小三園”中唱主角的,卻大多是“舊物”——廢棄的拖拉機、自行車,村民不需要的磚瓦、木料、壇壇罐罐甚至稻草,廢棄的輪胎,承載鄉愁記憶的舊爆米花機……而這些被改造利用的舊物的來源,則是各個村、隊組劃定的公共存儲空間——“柴磚銀行”。
與以往的建設項目不同,浦東新區此次提出美麗庭院建設,提出要“花小錢、辦大事”,改變以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區定目標、造預算,鎮排項目、做工程”以及“政府干,村民看”的局面。
此類通過引導村民自覺建立“柴磚銀行”,做好農村廢棄物、建筑廢料的歸集再利用,正是“花小錢、辦大事”的具體舉措。
這些被歸集到一起的舊物,被染色、懸掛、擺放,通過能工巧匠的“妙手回春”,有的成為打造“小三園”的材料,有的成為自家“小三園”創意微景觀陳設的主角,有的則在村內公共景觀空間發揮著余熱,涌現出“舊輪胎花園”“紐扣墻”“老水缸新花圃”“瓦片圍欄”等景觀,真正做到了人盡其能、物盡其用。而“存放的是廢柴舊瓦,收獲的是美麗庭院”的理念,也逐漸在浦東的鄉村深入人心。
在不少鎮村,將廢棄物存入“柴磚銀行”,還能夠獲取積分,換取小禮品,甚至是“以物換物”,不但清理了自家庭院,還為全村的美麗庭院建設貢獻了力量,讓村里的“小三園”移步換景、步步有景。
而在有的鎮村,則通過建設特色“小三園”,在浦東新區“三區”劃定及高標準基本農田劃定的基礎上,結合現有的蔬菜、糧食、果林生產格局,打造各村特色的農業“小三園”。例如,泥城鎮目前已建有小竹園、稻香園、扁豆園、棉花園、根雕園等具有泥城特色的庭院,讓農業產業和庭院創建相得益彰。
浦東新區在“小三園”建設中,注重形成“自己想、自己做、自己管”的濃厚創建氛圍。鎮村八仙過海、各顯其能,讓群眾積極參與進來,治理庭院、美化環境過程中,既堅持真金白銀投入,也注意“三個防止”,即防止政府大包大攬、防止形象工程、防止鋪張浪費,走出了一條依靠群眾、挖掘存量資源、吸引社會資源的少花錢、不花錢、可持續的新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