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張堰鎮建農村,古時曾稱墻門里,地處上海市金山區張堰鎮西南,是全鎮九個村中*的純農業村。村域面積3.1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19畝,下轄17個村民小組,擁有680戶,2230人。近年來,先后獲得“上海市文明村”“上海市衛生村”“上海市平安示范小區”“上海市美好家園示范村”等市級榮譽稱號。
近年來,建農村一步一個腳印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積極推進村莊改造、宅基美化、河道整潔,融合“墻門里”古韻悠悠的農耕文化,打造生態宜居的村落環境,傳承獨有的風土人情,讓這個生態之村躍然而動。
讓人與自然更加和諧
這兩年,建農村著力改善人居環境,讓人與自然環境更加和諧。
路邊的農宅墻面被統一刷新,繪上了色彩豐富的圖畫。村里的老宅基也煥然一新,呈現出一派白墻黛瓦的江南水鄉景象。啟動美麗鄉村建設以來,村里拆除各類違法建筑13000多平方米。村老年活動室、村衛生室也被統一翻新。同時開展農村生活污水納管工程,共涉及農戶670戶,真正實現污水有序排放。對蔣家港河、胡家浜、沈家浜及沈家浜一條新開支河、兩條現有支河進行整治,全長約4.49公里,構建岸綠景美的美麗家園。
在12組周家埭,建農村通過統一晾衣架、洗衣板、“小三園”(小菜園、小果園與小花園)、小籬笆和宅前綠化的建設落地,使周家埭面貌煥然一新,成為區級“三園”建設示范點,并建立了宅基公約,形成了“六個一”的長效機制。宅基頭變美了,文化活動也豐富起來。村里每季度在宅基頭舉辦*小型文體活動或比賽,半年*送戲到宅基深受村民歡迎,如今已延伸到全村。
漫步在建農村,不覺便走入一座公園,三兩村民在此散步、拉家常。據介紹,這是金山區*村民公園。公園內設有中心文化廣場、兩座涼亭,內有健身器材和健身步道,并融入了法治元素,是集健身、休閑、娛樂、法宣為一體的村民家門口公園。
創新農業轉型發展
建農村找準自身農業發展切入點,積極探索糧經型發展模式,并以“黨建+”模式帶領村民富在產業鏈,共奔小康。
據介紹,建農村開發了“創業園”、“豐產方”等項目,都是由黨員干部和種植能手帶頭領辦。尤其是梨樹園,由村干部們親自打理,已從前期的12畝擴大到40畝,產量產值不斷提高,對村級經濟發展起到了示范引領效應。
此外,村民們用487.68畝土地入股集體農場,除了能拿到土地流轉費,還能根據農場的效益得到二次分紅,即在集體農場打工有一份“薪金”,多余的房間租出去有一份“租金”,土地流轉后收入一份“流轉金”,銷售自留地種植的蔬菜瓜果有份“現金”,二次分紅還能領到“股金”。現在,村民們搖身一變,都成為了“五金農民”。
村里發展得好了,吸引了不少外企白領來此創業。目前,建農村已建成梨樹園、草莓園、葡萄園、蔬菜園、村民公園和農耕文化實踐基地,形成“五園一基地”農業特色產業新格局。
文化建設凝聚人心
建農村在建設美生態、富產業的同時,文化建設也在深化、提速,留住了鄉愁,凝聚了人心。墻門里古韻悠悠,農耕文化、修身文化、道德文化等在這里弘揚。
舉辦一期全民道德培訓、編纂一本村民修身手冊、舉辦一屆村民運動會、開展*親子活動、制定一條家風家語、參加*百姓學堂講座、爭做一名小廣播嘉賓、參加*志愿者活動、演講一個修身小故事、爭做一個*美村民……全民修身“十個一”活動,得到了村民們的積極響應。
特別的是,村里開通了建農小廣播,在主要路口安裝了室外大廣播50只,安裝了494臺數字廣播,用村民們倍感親切的方言制作了建農新聞、書記說事、主任評星、村民議事、半月農事和健康養生等六個節目,傳遞正能量。
在建農村的宅基頭上,除了村民們熱絡的講話聲,還不時傳出生日歌的歡快旋律。原來,建農村在村里成立了兩個“睦鄰點”,為了幫助獨居老年人消除沮喪感、孤獨感,村里在宅基頭上為老人過集體生日,讓老年人感受到“鄰里勝遠親,互助互關心”的真摯情誼。
此外,建農村已連續三年開展“創先評星”評選活動。共評選出*美家庭8戶,*美村民8名,八星級文明戶11戶。在評選中也涌現出了許多新人、新事、新氣象。村里還向全村征集家規家訓、家風家語901條,修訂并推行《村規民約》、《宅基公約》、《建農村困難家庭補助實施辦法》、《建農村規范用電安全管理辦法》等,以法建制,民主管理,以德治村,充分調動廣大村民參與美麗鄉村創建的熱情。
下一步,建農村將致力于完善村莊規劃、突出產業支撐、鞏固無違居村成果、加強文化注入。在建農村,享受恬靜、舒適、休閑與愜意的鄉村生活,是村民們共同的愿景。美麗鄉村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田野追夢的步伐,建農村將走得更加堅定。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