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帶領研發團隊在我國多地試驗種植耐鹽堿水稻,俗稱“海水稻”,今年海水稻種植測試面積將從1萬畝擴大至近2萬畝。袁隆平說,“我們計劃花8年時間,全國的鹽堿地種上1億畝海水稻,一年可增產糧食300億公斤,多養活八千萬到一億人口。
海水稻,即耐鹽堿水稻,是在現有自然存活的高耐鹽堿性野生稻的基礎上,利用遺傳工程技術,選育出的可供產業化推廣、能正常生長且產量可達200-300公斤/畝的水稻品種。據悉,今年,袁隆平領銜的海水稻團隊,在國內外主要鹽堿地類型進行了百畝至千畝示范種植。其中,青島市城陽區鹽堿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試種的海水稻,實測畝產量261.39公斤。袁隆平認為,在我國有10幾億畝鹽堿地(包括灘涂在內),發展1億畝海水稻的目標具有可實現性。
全球現有6%以上陸地面積受鹽堿危害。可耕地中,19.5%的水田和2.1%的旱地已受鹽堿危害。在東南亞國家,每年有上百萬公頃的適宜水稻種植土地,因鹽堿化而棄種。我國有15%的水田受不同程度鹽害影響。隨氣候變化、海平面提升、排灌系統不合理,及富含有害鹽分的底層巖石等因素,全球鹽漬化土地面積仍將不斷擴大。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