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漏斗區”如何節水又保糧?(圖)
“漏斗區”如何節水又保糧?(圖)
農業網   時間:2019/6/11 9:05:00  來源:農民日報  閱讀數:354

小麥灌溉

  華北平原是我國第二大平原,也是我國高度集約化的農業主產區之一。據了解,京津冀地區水資源不足全國的1%,卻生產了全國6%的糧食、12%的蔬菜、10%的水果。由于水資源缺乏,多年來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已形成大規模的地下水“漏斗區”。

  水是農業生產的命脈,是重要的農業生態環境資源,而小麥灌溉用水又占農業總用水量的較大比重。為減少地下水超采,提高農業用水效率,近年來京津冀等地區多措并舉,探索多種模式,減少小麥灌溉用水量。如今,小麥在減少用水的情況下也能實現較高產量。

  那么,華北地下水超采“漏斗區”是如何做到節水又保糧,實現小麥綠色增效發展的呢?近日,我們就此進行了實地采訪。

  改變種植模式 選育節水抗旱新品種

  盛夏的華北平原,廣袤無垠,熱浪席卷。河北省衡水市景縣的志清專業種植合作社麥浪滾滾,小麥長勢喜人。近日,華北農業節水增效協同創新聯盟小麥節水增效現場考察暨研討會在此召開。會上,聯盟專家組實地考察了節水小麥長勢情況,并對華北地區農業節水增效的整體方案進行研討。

  “中國缺水在華北,華北缺水在河北。”這是聯盟專家說的*多的一句話,缺水的華北更加需要節水抗旱的小麥品種。在考察現場,景縣副縣長李鐵感慨道,“景縣是一個農業大縣,有124萬畝耕地,2018年糧食產量達到了13.4億斤,但是地下水超采比較嚴重。雖然通過采取節水措施基本上達到了供用水的平衡,但總體缺水的情況還是沒有根本性的改變。因此,景縣特別需要推動抗旱節水的農產品品種培育和推廣。”

  據了解,為選育出節水抗旱的新品種,聯盟專家做出了很多努力,其中改變種植模式是關鍵一步。專家組根據田間試驗大樣本數據,分析華北冬小麥的灌溉制度,*終確定了冬小麥一水種植(足墑播種)和兩水種植(足墑播種+拔節水)兩種模式。

  “雖然采用一水種植和兩水種植,冬小麥產量會分別減少30%和10%,但每畝可分別減少地下水開采100立方米和50立方米。”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慶鎖告訴我們。

  目前,聯盟專家已經篩選出多種適宜不同種植模式的小麥新品種。其中,適宜旱作的冬小麥品種有“滄麥6002”和“捷麥19”,每畝產量在200公斤以上;適宜一水種植的冬小麥品種有“石麥25”“冀麥585”“西農831”“石麥22”等,每畝產量在350公斤以上;適宜兩水種植的冬小麥新品種有“濟麥22”“邯麥13號”“邢麥13號”“衡S29”等,每畝產量可達450公斤以上。

  形成適雨種植制度 推廣集成配套技術

  農諺有云“麥收八十三場雨”,小麥的一生需要三場雨。八月有場好雨,保證種好;十月有場好雨,麥根扎牢;三月有場好雨,顆粒飽滿。但是,對于干旱缺水的華北來說卻是春雨貴如油。如果降水量不足,小麥很難獲得好收成。

  “華北地區的平均降水量是500-600毫米,只能滿足一年一熟制或兩年三熟制,不能滿足小麥-玉米一年兩熟制,以及蔬菜和果樹等的用水。”滄州市農林科學院副院長閆旭東告訴我們,通過比較多年試驗研究,他們確立了冬小麥、玉米兩年三熟的適雨種植制度,即秋季多雨則種植小麥,夏季免耕復種玉米;秋季少雨則冬閑,春季起壟覆膜種植玉米。這樣可在減少小麥灌溉的情況下,提高用水效率。

  華北地區冬小麥灌溉用水較多,節水不僅需要合理的種植制度,更需要可推廣的配套技術。河北省農業農村廳種植處處長吳濟民說,“河北省小麥種植面積3500萬畝,用水量約為70億立方米。近年來,河北通過多種措施減少小麥用水,除推廣小麥節水品種外,還需要聯盟研究的技術措施,技術成果和經營模式,推進河北省農業節水壓采工作。”

  在志清合作社的示范基地中,一個橫穿麥田的噴灌架吸引了小麥節水增效現場考察暨研討會眾多與會者的目光,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地作物研究所副所長李科江告訴大家,“通過土壤墑情監測器,可以告訴你什么時候該灌水,應該灌多少。這個噴灌機組,可以實現水肥一體化灌溉,既節水又節肥,形成小麥玉米綠色生產高效節水模式。”

  考察會現場不僅展示了小麥水肥一體化技術、測墑灌溉技術、限水灌溉技術,還展示了小麥節水高效品種試驗示范情況。相關研究人員說,正是運用這些節水穩產配套技術,使得節水小麥優良種性得到充分發揮,實現穩產增收。

  政產學研用聯手 為穩產增收保駕護航

  選育優良品種、運用先進技術*終的目的是既能節水又能穩產增收。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旱作所副研究員黨紅凱給大家算了一筆賬,“初步計算,志清合作社在節約用水的情況下,每畝地平均增產50元,合作社共占地3000多畝,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可以多收益十幾萬元。企業也高興、農戶也高興,我們研究人員也高興。”

  黨紅凱表示,科研單位牽頭、企業介入,加上新型經營主體的運行模式為各方帶來了實在效益。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可以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多方共贏。

  “節水增效是一個系統綜合的課題。既要考慮發展問題,又要考慮環境問題。而且除了技術層面,還有政策、文化等方面的問題需要考慮。”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張燕卿認為,小麥節水需要加強各級政府、科研機構、推廣部門和企業協同攻關,進而提升我國農業節水創新能力,支撐華北地下水超采區農業可持續發展。

  據介紹,華北節水增效協同創新聯盟成立以來,組織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多個省(市)農業科學院、農業大學等單位及一批相關企業,建立了*、省級、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與企業共同參與的產學研相結合的團隊,開展跨部門、跨學科、跨單位的協同創新,國家隊重在基礎性和戰略性研究,省級科研院所負責農業高效用水技術的系統集成,市級科研單位擔負農業高效用水種植模式的推廣,企業則具體落實主導技術與模式的落地。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孫世剛說,地下水壓采實施以來,國家重視生態安全,專家強調技術高效,農民追求效益優先,在綠色可持續生產過程中,如何建立長期的生態補償機制,是保障節水增效協同發展的關鍵所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jy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