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居家養老將進入統一的“標準化”服務時代。6月5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日前北京市正式敲定了七項《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系列規范》(即“北京居家養老服務地方標準”),將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實施,而這也是我國*地方居家養老服務系列標準。在業內看來,新政的出爐將彌補此前北京在居家養老服務標準上的空白,那些長期服務不夠規范的小、散、亂企業可能會被加速淘汰。
新標準
根據本次出臺的地方標準“通則”部分,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的機構、照料中心和驛站,應涵蓋但不限于助餐、助醫、助潔、助浴、康復等服務項目,應根據服務對象的服務需求對老年人的身體狀況或環境進行評估并形成評估報告,根據評估結果、服務需求等指定服務計劃。根據“通則”,對于居家養老服務單位的評價指標包括老年人檔案、服務檔案建檔率應達*、服務對象及家屬/監護人滿意度大于等于90%等。
而具體到各項服務標準,以北京市場上需求率相對較高的助餐服務為例,本次發布的北京版地方標準明確,提供服務的單位應配有食品安全管理員,宜配有老年人營養、風險評估人員;定期了解老年人膳食需求、監督膳食質量等。而且,服務組織根據服務需求提供普通老年餐、營養餐和疾病控制餐。
近年來,隨著治療與康復環節的劃分愈發清晰,越來越多的老人會選擇在病愈后、術后在家中進行康復,而這類服務也日漸成為養老機構、驛站、照料中心的一項重要供給內容。根據北京版地標,康復服務人員應經過培訓,并掌握老年人康復基本知識和技能,且必須在制定康復服務計劃、簽署服務合同后實施開展,服務后還需對服務對象進行階段性評估,如有需要,及時調整計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養老機構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北京版系列“地標”率先出臺,有效填補了國內居家養老市場的服務標準空白,是十分及時和必要的,實施后可能會直接篩掉那些鉆空子渾水摸魚的企業和機構。
新市場
近年來,居家養老服務快速進入公眾視野,在整體提出9064(90%居家養老,6%社區養老,4%機構養老)概念后,這一新興行業更吸引了大量企業投身其中,供給端快速膨脹。“目前,居家養老服務仍然處于起步期,且提供的服務非常繁雜、瑣碎,在政府或行業協會出臺實施統一標準前,各企業只能根據自身的定位、經營能力確定標準,確實存在服務質量層次不齊的情況。”國安養老副總經理張雪梅直言。首都經貿大學勞動經濟學院院長馮喜良也明確表示,相比機構養老,居家養老具有更強的個性化和靈活性特點,但相關產品開發的難度也較大,小、散、亂業態仍然存在,部分機構專業化程度不高,服務能力相對低下。
上述負責人更進一步向記者透露,在各地的居家養老行業中,有不少是原先做家政的企業轉型而來的,因為居家養老上門服務項目與家政服務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不少“轉行”或“兼職”的家政企業,都更愿意繼續執行家政業的流程和規范,但其實有時這些標準卻并不適合老年人,而這就需要出臺更具有強制性的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該負責人還直言,由于居家養老服務這一市場需求巨大且難以被監管,因此不少小、散、亂企業入局后,常因服務質量問題被投訴,有些甚至還直接被社區、街道停掉了相關設施的經營權,“此前,有企業由于缺乏相關服務標準,沒有對服務人員培訓到位,導致工作人員上門提供助浴服務時,被服務老人直接摔倒在了家里,老人受傷后身體健康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該負責人表示,在沒有“地標”、“國標”的情況下,居家養老服務更多的只能是事后管理,出現了問題、被投訴后,相關企業和人員才會被處罰、追究責任,而在標準出臺后,更多管控將被前置,如果在服務前就被發現沒有按照標準流程執行,這些企業則可能會被直接淘汰出局,勢必會倒逼供給端更加規范運營。
新考題
“標準建立起來后,下一步的重點就是如何監管確保實施效果了。”張雪梅直言,相對于機構養老來說,居家養老的不可控程度更高,大量服務都是由工作人員上門提供,具體操作如何執行,除了定期電話、入戶回訪外,很難一對一的全流程監控,而這也給主管部門提出了一個新的考題。
據上述負責人介紹,目前,本市相關主管部門要求部分居家養老服務企業配備上門服務的監管軟件系統,其中包括老人身份信息核對核查、記錄服務時長、服務定位等功能,但總體來說,管理范圍相對有限,具體工作人員是否按標準服務,監管部門難以得知。因此,多位企業負責人都表示,希望相關部門在出臺服務標準、確定了起跑線后,能盡快配齊監管措施,確保標準有效、及時地落地,才能讓各家企業和機構都能處于一個更公平、更公開、更規范的賽道中良性競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馮文猛坦言,居家養老其實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社會化服務,這就決定了服務提供的主體必須是企業或機構,“針對目前市場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居家養老企業也要在提升人力儲備的同時,探索開發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讓居家養老服務與家政服務區別定位更加明顯,提高服務產品的價值。而在企業外部,可采用聯合發展或組合發展的方式,建立與相關聯企業的有效合作”。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