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記者在延吉市朝陽川鎮橫道村看到,一塊狹長地塊上有5名村民在忙著移栽地瓜苗。
帶頭干活的人叫陳鋼,今年35歲,是橫道村10組村民。陳鋼說,除地瓜外,他還種了0.5公頃黏玉米,長勢良好,7月末就可賣黏玉米了。但這些都不是“主業”,目的是掙點零花錢,主要種植的還是水稻和玉米,今年他種了10公頃水稻、6公頃玉米。陳鋼在村里是個能人,15歲起跟著父親務農,是村里*早購買農機的農民,在國家還沒實行農機補貼政策時,陳鋼就駕駛著手扶和播種機種地了。隨著國家農機補貼政策逐步落實到位,陳鋼陸續投資近50萬元購買了拖拉機、旋耕機、插秧機、打藥機、水稻收割機、大型玉米聯合收割機、農用拖車、運輸車等全套農業機械,足夠裝備一個較大規模的農場了,陳鋼的種地規模也逐步擴大,*多時種植面積達20多公頃,收入在村里屈指可數。
陳鋼告訴記者,種地種到這個份兒上,掙多少錢對他來說已經不重要了,他把種地當成了一項事業,一種人生的樂趣。他說,26萬元買的玉米聯合收割機,給他帶來了不菲收入。每年秋天,他收完自家玉米后,就駕駛玉米聯合收割機為周邊農戶收割玉米,收割1公頃可收入1000元,10多天時間收入五六萬元沒問題。
陳鋼所說的種地歷程,就是一位新時代農民的“自畫像”。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