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巫溪縣“*落后”貧困村和一條路的故事
巫溪縣“*落后”貧困村和一條路的故事
農業網   時間:2019/6/12 13:29:00  來源:重慶日報  閱讀數:361

  自然條件惡劣、不通路、沒有產業、通訊不暢、電力不足、6年前村里還全是土坯房、全村83戶331人中有62戶265人都是貧困戶,正因為如此,位于大山深處的巫溪縣土城鎮石柱村被當地人稱為巫溪“*落后”貧困村。

  自2013年*次踏進石柱村以來,記者六年來五進石柱村采訪,直觀感受到了新一輪脫貧攻堅給石柱村帶來的巨變,感受到了村民們向惡劣自然環境、向貧困宣戰的不屈不撓的斗志。

  不放棄——每次到石柱村,記者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當地黨委政府不放棄任何一個貧困群眾,村民們也從沒放棄自力更生脫貧的信念。

  從*初連“貓兒都抓不穩”的崖壁路到騾馬道,再到硬化一新的公路;從清一色的土坯房到敞亮的樓房;從零產業到以中藥材、魔芋等為主的多元化產業;從輪流在村民家開會到有了自己的村辦公室……不放棄,讓希望*次變成現實。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今年5月30日,記者第五次走進石柱村時,村民說,在黨和政府的幫扶下,只要自己不放棄,有斗志,家就在,村子就在,石柱村終會振興。

  2013年初進石柱村

  大家談得*多的是修路

  石柱村原有428人,易地扶貧搬遷后還剩83戶331人,多是家境困難和不愿搬遷的,他們分散居住在方圓17.68平方公里、海拔700—2400米的石柱山上。

  2013年12月30日,重慶日報記者*次來到石柱村時,車在山腳下便停了下來。村干部說,進村有兩條路,都只能步行。

  一條是崖壁路,當地人形容連“貓兒都爬不穩”,人要上下,得手把著巖石縫、老樹藤在懸崖上攀緣,曾有村民摔下懸崖丟了命;另一條是騾馬道,本是村民集資修來通車用的,但路太陡通不過縣里的驗收,無法硬化,就閑置成了騾馬道。

  2006年底,村干部打聽到縣里搞農村通達工程,村級公路每公里補助8萬元,但要爭取到項目指標,必須先自己修條毛坯路。村里便開了社員大會,大伙兒一致決定,由一組直接受益的176名村民每人集資1000元修路。

  對于當時的石柱村村民來說,這不是個小數目。

  劉勛玉一家4口就要出4000元,當時他剛因治病花光了所有打工積蓄,便咬牙借了4000元高利貸,每年僅利息就要還4800元,足足3年才連本帶利還清。劉勛玉小時家里付不起學費,上學路又艱難,他8歲入學,分3次花6年才讀完小學四年級,之后就外出打工了,“無論如何也要把路修好,不能讓兩個娃娃走我的老路。”

  劉恰成一家賣了3頭肥豬,才湊足了一家6口的6000元集資款。山上的主要作物是魔芋,鮮魔芋因為不通路下不了山,村民們只能在家將魔芋烘干后背下山賣錢。劉恰成的老婆就常年在家烘魔芋,雙手被冬天的冰水和魔芋的黏液腐蝕得到處是裂口。劉恰成心疼老婆,一聽說要集資修路,便下了決心:“哪怕把家里7頭豬都賣了,這錢也得交。”

  短短一個多月,17.6萬元的集資款便湊齊了。大家扛著鋤頭鐵锨投工投勞上陣修路,足足修了3年,硬是在貓兒都爬不穩的崖壁上生生地挖出了一條路。但由于沒能通過縣上的驗收,補助款撥不下來,如果要改建道路,又是一筆巨款。

  這條被村民們寄予了無限厚望的公路,因此成了騾馬道。

  2013年12月30日,記者順著騾馬道上山后,發現山上家家戶戶無一例外全是土坯房。因為沒有公路,經濟發展不起來,建筑材料運不上山,大家沒法建房。

  那天恰逢村上開黨員述職會,6名在家黨員聚在一起談打算,但無論什么打算,*終落腳點都在“路”上。

  “我已經跟山下的煤礦老板談好,對方出一部分資金,大家先把改線路的工作做起來。”村黨支部書記熊瓊科說。原來,山下那個煤礦采的是石柱村地下的煤,由此與村民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

  “大伙兒別灰心,我今年68歲,閉眼前,一定能看到公路修到家門口!”已經退休的老支書劉洽文說。

  那次結束采訪時,總是樂呵呵的村民李玉林跟記者做了個約定:“記者同志,再過個5年,*多5年,歡迎你們坐車上山來,到那時,我們敲鑼打鼓地來接(你們)!”

  2014年,記者無意中聽當地一名干部提起,石柱山下的小煤礦關閉了。當時記者就想:“石柱村改線路的錢這下沒著落了。與李玉林的約定,還能實現嗎?”

  2016年、2017年兩進石柱村

  大家談得*多的是希望

  “修路啦!修路啦!修路啦!”2016年4月,記者接到李玉林打來的電話,他在電話那頭連喊了三嗓子“修路啦”,隔著電話都能感受到他的欣喜。

  這一轉機源于2015年打響的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此后兩年里,記者兩次來到石柱村,聽大伙說得*多的一個詞,是“希望”。一項項脫貧政策,不僅讓大家看到了這條路的希望,更看到了脫貧的希望、改變命運的希望。

  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后,石柱村全村83戶331人中,62戶265人被*識別為建卡貧困戶,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致貧原因——沒能解決“兩不愁三保障”中的“住房安全有保障”問題。當地政府針對石柱村基礎設施欠賬嚴重的狀況,制定了以道路交通建設和房屋改造為主的扶貧計劃,首先被提上議事日程的,便是改造這條騾馬道。

  這騾馬道幾乎全是從懸崖上“摳”出來的,要在此基礎上進行局部改道、整修、擴建、硬化、加裝護欄,還要延長線路,減緩坡度,共計要投入1000余萬元。僅*陡*險的虎老峽斷縱坡一處2公里的改道,造價就高達250萬元/公里,比修建普通農村公路造價高出4倍還多。

  為幾十戶人修條1000余萬元的進村路,到底值不值?縣里和鎮上對此進行了反復調研——石柱山上人少地多,高海拔的自然環境特別適宜魔芋和中藥材生長。只要路修通了,大家就能依靠發展產業脫貧,即使是搬遷到山下的村民,也能山下山上“兩頭跑”,在山上搞產業,脫貧致富就有希望。

  *終的決定是:修!

  彼時,李玉林已當選為村主任,由于他舊屋所在地位于地質滑坡點,他便用易地扶貧搬遷補助款,在山下天元鄉境內那條騾馬道的起點處買了棟磚房。他騰出一間房,掛上“石柱村村民委員會”的牌子,石柱村*次有了固定的村辦公室,這也成了修路“指揮部”。

  2017年5月,記者從這里出發,*次乘車上了石柱山。沿途能看到大型機械在騾馬道上作業,工人們為了趕工,在路邊搭起了簡易的爐灶和窩棚。

  汽車開到半山腰,在虎老峽改線處就上不去了。一名黝黑的漢子正在現場指揮施工,這人是土城鎮鎮長龍再清,自整修工程正式啟動以來,他幾乎每天都泡在工地上。龍再清說,盡管改線工程還在繼續,但村民們每天都來打聽進度,不少人早早作起了通車后的準備。

  *心急的是劉恰權一家。他的兒子是個泥水匠,早在修路之初就放出話來——路通后要*個蓋新房,給村里人搞個“樣板工程”。

  當年65歲的劉恰權住的土坯房修建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豬圈羊圈就在住房旁邊,一到夏天,成群的蒼蠅便在糞便池旁“嗡嗡”打轉。

  和劉家一樣,村里家家戶戶都住在泥巴篾片做墻體的土坯房里,不少房屋的屋基已被老鼠鉆通,幾近倒塌。幾乎每戶的土墻都有裂口,有的裂口伸得進巴掌。

  多年來,村民們*的愿望就是住新房。如今,希望,即將變成現實。

  “連安全的住房都住不上,就談不上脫貧。”龍再清告訴記者,除了已搬遷和確定要搬遷的農戶外,石柱山上還有45戶農戶的D級危房需要全部重建,6戶C級危房需要加固改造。也就是說,幾乎所有村民的當務之急,都是蓋新房。

  “石柱村有希望了!記者同志,明年你再來時,山上可都是新房啦!”李玉林笑著跟記者道別——他笑得像個孩子,期盼和憧憬,全部寫在臉上。

  2018年、2019年兩進石柱村

  大家談得*多的是發展

  2018年9月12日,記者第四次來到石柱村時,盡管道路沒硬化完,但汽車已能開到山頂,村里到處都在熱火朝天地建房。

  劉恰權父子倆的“樣板工程”果然*個完工,兩人卻沒高興幾天,因為村民們陸續都建起了新房,不但貼上了漂亮花磚,還勾勒了具有巴渝特色的飛檐。劉家的“樣板工程”很快就“過時”了。

  曾因集資修路借下高利貸的劉勛玉也在建新房。十多年前,在外打工掙下些錢的他請鄉親們幫忙,花了半年時間從山下背來水泥河沙,自己在山上燒制好了磚瓦,卻因為缺錢沒建成房,那些磚瓦,在露天壩一堆放就是十多年。這*,因為有各種補助,又有現成的磚瓦,劉勛玉沒花啥錢,就住上了新房。

  當時,在山上燈草坪(小地名)的一塊平地上,一樓一底的村辦公室正在施工中。村支書熊瓊科邀請記者第二年再來參加村里的黨員述職會。

  于是,今年6月,記者第五次來到了石柱村。

  這*,狹窄陡峭的騾馬道變成了平整的水泥路,汽車一路暢快地向山上行駛,沿途的土坯房也全都變成了新房。龍再清說,自新一輪脫貧攻堅以來,石柱村已建成村級硬化公路9.02公里、入社道路9.7公里;建成磚混結構農房55戶、水池5口200立方米,鋪設供水管道21000米……不通公路,沒有村辦公室、村衛生室,沒有磚混結構農房,沒有自來水,沒有安全用電,沒有暢通網絡的石柱村已經成為歷史。2019年初,石柱村順利通過驗收,正式脫貧“摘帽”。

  今年的黨員述職會在全新的村兩委辦公樓開。樓里設有便民服務中心、村衛生室、活動室、會議室,前面還規劃了一個小廣場,幾名婦女在一旁說,今后可以來這里跳壩壩舞。

  “路修通了,房子修好了,大家要是不齊心搞發展,穿個爛衣裳坐在新房子里,豈不是把新房子都丑到了?”和6年前一樣,老支書劉恰文不緊不慢地開了口,“我們石柱村有魔芋,有中藥材,還可以搞點高山蔬菜。”老支書頓一頓,接著說,“我今年74歲了,還要再活30年,親眼看到大家把產業搞起來!”

  熊瓊科關心的則是如何把長效增收產業和短平快產業相結合,“去年村里成立了順柱農民專業合作社,除了1500多畝苞谷洋芋、300畝魔芋外,還新增了云木香、獨活等中藥材300畝。”熊瓊科說,長效增收的產業有了,今年要動員老百姓養羊、喂豬、養土雞,要做到年年能增收。

  李玉林是個心直口快的人,6年前的黨員述職會上,他承諾要為村民做三件好事,即為大家置一臺洗魔芋的機器、為山上便道義務除草、帶頭投工投勞修路。這次會上,他又承諾了另外三件事:*,把公路維護搞好;第二,帶頭種魔芋養山羊發展產業;第三,在家的村民有啥困難,都可以找他幫忙。

  “今年過年,任代志、劉才山好幾個村民都向我打聽技術培訓的事。路修通了,他們都想返鄉創業。”駐村工作隊員冉江川說,今年駐村工作隊將開展技術培訓,讓大家提升技能,增強本領,更好地建設家鄉。

  “現在路好了,房子也建得差不多了,人也陸續回來了,大家發展產業的勁頭很足。這里海拔高、空氣好,景色也不錯,鎮上接下來就請人論證一下,看有沒有可能發展避暑經濟。另外,今年村里還要增加幾口水池,大伙兒要齊心協力把公益設施建好管好,環境衛生和健康意識也要增強。”龍再清*后總結說,“我們不光要脫貧增收,還要振興石柱村!”

  會議室里,黨員干部在開會;室外,附近幾戶村民也紛紛走出嶄新的家,湊在一起聊開了。

  “在這山上,只要不懶,就能活出個樣兒來。”之前因心疼老婆烘魔芋艱難而決心“把豬全都賣了也要集資修路”的劉恰成說。

  “對頭,黨的政策再好,我們自己不努力也沒得用。”劉勛玉給自己定下了“三年發展規劃”,*年種蔬菜、種藥材;第二年賣掉蔬菜、管好藥材;第三年,掙下錢把房子修好,建間民宿,搞鄉村旅游。

  “你出過幾天門,想法硬是比別人多。”劉恰權在一旁打趣。

  “路修好了,肯定就該想想接下來該怎么干嘛!”劉勛玉說,“黨和政府在關鍵時刻拉了我們一把,我們自己更要使勁往上沖。”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zhumengquan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