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經濟的當下,買東西靠互聯網,賣東西也要靠互聯網,現在賣菜也靠互聯網了,在呼和浩特,凌晨3點在農夫的大棚里采摘今天要用的蔬菜,菜農表示自己家的蔬菜新鮮好吃,順便也了解到了*強的減肥搭檔,西紅柿和黃瓜,隨著互聯網的深入人心,果農甚至可以使用短視頻來介紹自己家的果蔬。
在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鎮平安存菜農劉思財的蔬菜大棚,眼前一片綠意盎然。幾名村民穿梭在菜架之間,有條不紊的進行采摘、裝袋、稱重,在鏡頭下面干活感覺干得更仔細精致了。
“我們才農業趕起了時髦。”劉思財開心的對記者說,以前我們3點起床將蔬菜裝車運到成立的市場,但現在3點起床先拍個小視屏傳到網上,顧客都在網上下單我們直接快遞發貨。劉思財這個農民有6個1000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年產蔬菜7萬余公斤。以前,他們們每天奔波于平安村與呼和浩特市之間,將蔬菜送往合作的菜店、超市。在他們村里幾乎家家都有蔬菜大棚,蔬菜的產量很高,靠著幾個合作的商家根本“消化”不了這些蔬菜。那時候的劉思財總會為這些“消化”不了的蔬菜犯愁。
早在之前劉思財總是有大量的蔬菜爛在田里,后來經人指點,為什么不能開個網店呢?試著在網上開個網店進行宣傳,網店宣傳效果好。經過這些建議的啟發劉思財,開始學習電商銷售,愷威點,拍視頻,聯系物流,一個多星期后,他的蔬菜微店也正式的啟動了。劉思財將種菜、摘菜、物流、施肥等農活都拍成了視頻,上傳到了短視頻平臺。
還別說,這些帶著土味的短視頻反而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不僅增加了粉絲,還帶動了蔬菜的銷量的增加,通過蔬菜微店,平均每天能銷售1500多公斤的蔬菜。
不再為蔬菜銷路犯愁的劉思財,如今將精力放在了打造自己的蔬菜品牌上了,怎么宣傳自己的品牌呢,于是劉思財想到了,套餐這個詞。既然我有那么多的品種我何不能給它進行組合式的出售呢,比如黃瓜和西紅柿組成“減肥套餐”,幾個適合涼拌的菜組合成“涼拌套餐”
這樣既能有告銷售,還能帶動那些銷量差的蔬菜。
自從這*的成功轉型,劉思財不僅通過互聯網賺到了錢還通過互聯網結識了很多朋友,“通過互聯網我們的距離更加接近了,我也能根據他們的需求調整種植的種類和數量了,也不用擔心蔬菜滯銷了,”劉思財開心的說。
事實上通過互聯網致富的人還是很多的,很多菜農意識到互聯網帶來的便利性,向劉思財這樣的菜農還有很多,劉思財表示:“我會在以后進一步解放雙手,投入到互聯網銷售中去,做個時髦的互聯網菜農”。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