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水產養殖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水產養殖產量從1978年244萬噸增加到2017年4906萬噸,增加了約19倍,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但隨著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部分地區出現養殖環境惡化、水產品質量安全隱患、相關養殖技術滯后等問題,制約了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系列綠色發展新理念和新方式,為水產養殖業指明了發展方向。農業農村部《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2018~2030年)》和經國務院同意,農業農村部等十部委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也都提出了水產養殖業要實現綠色發展。作為漁業工作者,我們需要結合新時代綠色發展理念,承擔起節能減排、提質增效的重任,積極發展綠色養殖模式,提供更多優質水產品。下面以大宗淡水魚綠色養殖發展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供參考。
一、大宗淡水魚產業的發展現狀
據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全國大宗淡水魚總產量1963.66萬噸、總產值2612.00億元,分別占全國淡水養殖總產量的67.59%、占全國淡水養殖總產值的44.45%,有助于改善國民膳食結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結合大宗淡水魚的生活習性及多年的研究與實踐,大宗淡水魚多采用不同的水層多品種混養的綜合生態養殖模式,搭配鰱、鳙等,利用其濾食作用,消耗水體中過剩的藻類,降低水體氮、磷的含量,修復富營養化水體,有利于提高養殖效益,改善水域生態環境。
傳統的池塘養殖“八字精養法”:水、種、餌、混、密、輪、防、管,是養魚技術理論和實踐經驗的高度總結,其中“水、種、餌”是池塘養殖的三個基本要素,三者有機統一。隨著越來越多的養殖戶意識到好水、好種、好料的重要性,傳統的池塘養殖逐漸發展為大水面生態增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稻漁綜合種養等綠色養殖生產模式。
近年來,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不斷豐富發展相關理論,并逐漸研發苗種繁育技術、生態修復技術、病害防控技術等綠色養殖全程關鍵技術。
但是有些養殖技術還需要不斷優化,一些新的理論還待突破,如營養與免疫研究領域的不同養殖模式下的水產養殖動物營養與生態修復理論與技術、不同季節的水產養殖動物的營養需求及其生態防控理論與技術、不同環境脅迫下的水產養殖動物抗應激營養理論、抗應激防病理論、抗病營養理論與技術等,亟待通過科技創新,實現從理論突破到技術創新的發展。
二、大宗淡水魚綠色養殖發展破解的方法
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以新品種為核心,輔以新模式、環境生態修復、綠色功能飼料、產品加工等相關技術及產品,努力提高漁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綠色養殖。
大力進行新品種篩選與創制
按“一個品種、一個產業”的要求,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共研發異育銀鯽“中科3號”等11個新品種,在全國118個示范縣集成示范推廣,建成新品種(品系)良種擴繁基地52處,形成了良種擴繁與大規模人工育苗技術12套,累計繁育良種水花魚苗400億尾以上,建立良種健康養殖模式13個,形成了“育、繁、推”一體化技術,有效緩解環境污染。下一步將加強篩選提高飼料利用、抗病等新品種,進一步提升民族水產種業的核心競爭力。大力推廣水產養殖綠色生產新模式改造池塘的生態工程化設施,優化生態溝渠、復合生物浮床、復合人工濕地等構建技術,研發適合池塘養殖稻田原位、異位修復關鍵技術,形成內陸大水面生態增養殖、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稻漁綜合種養等綠色養殖新模式。
截至2017年,建立了池塘生態工程化調控模式3套、系統性操作規范10套、典型模式9個;開發水層交換設備2種;建立底質管理技術模式5種;制定技術性規范16個;研發優化新型高效設施與裝備3項;優化推廣先進養殖機械4項;優化形成綠色高效養殖典型模式7項;良種覆蓋率達到*。
2018年,在全國11個省份啟動了生態修復型湖泊漁業增殖模式、池塘種青養魚綠色養殖模式、小區型池塘工程化高效養殖模式、池塘-湖泊復合型養殖模式、西北池塘生態高效養殖模式、黃河灘涂提質增效型生態養殖模式、“哈尼梯田”漁稻綜合種養模式等14體系核心示范點建設。大力推廣以漁凈水生態修復水域環境
運用循環利用的理論,大力發展不投餌的濾食性、草食性魚類增養殖,實現以漁凈水、以魚控草、以魚控藻,修復水域生態環境。
2017~2018年在湖北省梁子湖群應用生態增養殖容量綜合評估技術,指導湖泊水產動物的增殖放流與管理,增殖放流成本降低6%,綜合經濟效益提高12%,湖泊水質保持在地表水Ⅱ~Ⅲ類水標準。同時我們徹底拆除了梁子湖內攔網40道,共計6.4萬米,疏通了各湖區間的物質傳遞與交流通道,為大型沉水植物恢復提供了場所,提高了生態系統穩定性,達到了“以水養魚、以魚凈水”目的。大力加強綠色功能飼料的研發和推廣
以優質、安全、環保、高效水產發展為導向,以提高生產性能、降低餌料系數、減少廢物排放、保障產品安全為目標,發展*、綠色的飼料技術。
截至2017年,獲得氨基酸平衡技術27項、能量平衡技術14項、綠色添加劑技術36項;建立異育銀鯽攝食與4種環境因子的關系模型1套;獲得團頭魴、青魚、異育銀鯽等品種的*投喂節律和投喂頻率;獲得異育銀鯽和草魚菜粕飼料管理模式各1個;建立青魚幼魚飼料中無害化肉骨粉應用技術;研發1套鯉*營養配給技術;建立了鯉發酵飼料配方1個,實現營養素的*平衡及節能減排。
大力加強綠色藥物研發與推廣
深入研究大宗淡水魚類病害防控技術及應用,積極開發綠色無公害新型漁藥。
截至2017年,研發魚類病害的診斷技術30多項、病毒性和細菌性疾病疫苗10種、新型微生物產品5個、新型化學替~代藥物3種、天然植物藥物9種,病原診斷試劑盒6種;構建魚病遠程診斷專家系統;形成病害免疫預防技術3項、藥物防治技術2項、生態防治技術2項。以上產品與技術在全國的30個綜合試驗站進行了集成示范和應用,示范面積達2.5萬畝以上,免疫各類魚苗苗種6000多萬尾,有效提升了大宗淡水魚品質。大力加強大宗水產品的提質增效
針對大宗淡水魚貯運保鮮、分級包裝的商品化加工技術規模化和水平不足,缺乏美味方便、營養健康的加工產品等問題。
截至2017年,研發出具有酸嫩口感的系列發酵魚制品3個;蛋白粉(肽)類營養健康產品3個;魚糜凝膠增強與質構調控、抗凍保護、節水漂洗技術等4項;系列魚糜制品8個;研發系列常溫熟食、休閑、方便食品10個;基于蛋白抗凍和微生物及酶抑制的淡水魚保鮮與品質控制技術6項;魚肉鮮度和品質快速評價與預測技術4項;淡水魚保鮮調理類產品6個;大宗淡水魚類加工和貯藏保鮮技術和工藝16項;淡水魚加工產品33個,并在16家公司示范應用,有效延長了大宗水產品的產業鏈和價值鏈。
三、大宗淡水魚產業未來展望
總的來說,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是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
首先是政策上,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不斷加大農業綠色技術體系創新支持力度,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制約農業綠色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
其次是不斷完善產業技術體系支撐,通過集成創新突破現有技術,不斷豐富發展相關技術與理論。
*后是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漁民綠色發展的意識,加強推廣綠色健康養殖新模式,提質增效,達到富裕漁民的目的。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