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8年種植茄果、葉菜類旱生蔬菜,土壤鹽漬化嚴重,產出效率也越來越低,到后來甚至不知道該怎么繼續開展種植了。”在江蘇省南京市溧水華成蔬菜專業合作社發生的情況,在其他很多地區一樣存在,設施蔬菜投入高,如何破解連作障礙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與揚州大學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江解增教授團隊聯合攻關,*創新性提出的農作物“濕旱輪作”模式,對防控設施蔬菜連作障礙的克服初見成效,使土壤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江解增團隊在華成蔬菜專業合作社開展試驗示范。“在這個大棚里,我們選擇了空心菜與茄果類旱生蔬菜輪作,之前檢測的土壤可溶性鹽濃度為5200μS/cm,土壤得了‘肥胖癥’,磷、鉀含量超標,通過‘濕旱輪作’模式種植,土壤中多余的氮磷鉀被不斷吸收,種植過一茬空心菜后,可溶性鹽濃度降至495μS/cm,恢復到了正常土壤的標準。”江解增介紹說。
“常規旱生蔬菜田經過長年累月連作造成的土壤酸化、鹽漬化、養分失衡及土傳病蟲害嚴重等現象,一旦與水田輪作,能夠得到改善和消除。”江解增認為,“濕旱輪作”模式相對傳統的設施栽培連作模式具有顯著優勢,能夠控制土壤鹽漬化,改良土壤,有效治理設施栽培連作障礙,提升種植效益。
所謂“濕旱輪作”,是指利用水稻、空心菜、水芹等適宜濕潤栽培的作物與旱生蔬菜進行輪作,為實現設施蔬菜可持續、穩定發展找到了有效途徑。
目前,江解增團隊在連續種植了8年旱生蔬菜的連棟大棚內的試驗結果顯示,種植一茬濕潤栽培作物的方式,可使土壤鹽漬化情況得到明顯緩解,已有400多畝地達到了預期效果。
“我們在對蔬菜病蟲害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在常年種植黃瓜的大棚中,黃瓜霜霉病的發病率相比‘濕旱輪作’田高出50.7%。種植一茬3個月的濕潤栽培作物后,后茬旱生蔬菜的土傳病害發生率明顯下降。”在華成蔬菜專業合作社的對比試驗研究中江解增發現,“濕旱輪作”模式可以殺死大部分危害旱生蔬菜的病原菌、害蟲以及蟲卵等,有效抑制病蟲害,減輕旱生蔬菜田病蟲害的發生,從而使得農藥投放量降低30%以上。
除了可以抑制病蟲害,“濕旱輪作”模式還能吸收設施栽培土壤中富余的“營養”。試驗表明,在“濕旱輪作”田塊中,在保持表層土壤充分濕潤的條件下種植水稻、空心菜等作物的過程中,沒有施用任何肥料,水稻沒有倒伏,而且產量能保持正常水平。“目前,示范基地的空心菜收割了8次,畝產約6500斤,水稻畝產近700斤,還對后一茬旱生蔬菜的種植更為有利,不僅病蟲害發生率明顯下降,而且旱生蔬菜的產量與品質都得到了提升,‘減肥’‘減藥’、增值增效的效果明顯。”路曉華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