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沖刷的土坯房低矮簡陋,歲月侵蝕的墻壁上掛滿荒草……三年前,東豐縣拉拉河鎮彭德山一家就住在這樣的泥土房里。如今,彭德山一家搬出了危舊的老屋,搬進了漂亮的新房,過上了令人羨慕的田園生活。
在鹿鄉大地上,許許多多像彭德山一樣的百姓生活正發生著改變。據統計,全縣共有貧困村18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647戶、3558人。截至目前,已順利完成13個貧困村出列、2049人脫貧的目標任務,貧困發生率降至0.57%。
近年來,東豐縣一直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民生工程來抓。
加強組織領導,聚焦*識別。以鄉(鎮)為單位成立14個脫貧攻堅作戰指揮部,由19位包保縣領導任總指揮、鄉(鎮)主要領導任副總指揮,全力打造上下聯動、合力攻堅的工作格局。研究制定基層黨建主體責任等5個具體實施辦法,構建了“1+5”基層黨建責任落實體系。在全省率先實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圍繞“三權三控三查”固化38項權力事項。加強檔案科學化管理,貧困戶申請書、貧困戶信息采集表、扶貧手冊和民主評議、公示公告等相關資料及時歸檔。強化“一戶一檔”工作,做到貧困戶信息卡、健康扶貧、幫扶工作等材料齊全;教育扶貧、兜底保障、危房改造等惠民政策全部上墻;戶籍信息、收入支出、幫扶措施等內容清晰明了。
強化*幫扶,發揮部門優勢。啟動“七大提升工程”,全面打響脫貧攻堅“百日會戰”。開展縣級領導“五個一”包保幫扶行動,準確掌握貧困戶*手資料。全縣1753名包保干部與1647戶貧困戶實現結對幫扶,累計入戶幫扶5200余次,重點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等實際問題630余件,投入幫扶物資約65萬元。住建、水利等行業部門對照貧困村退出16項標準和貧困戶退出7項標準,扎實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全縣358戶貧困戶完成危房改造。深化健康扶貧,實施分類救治,為貧困病患建立“一人一策”登記本,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覆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新農合參合率達*。強化教育扶貧,健全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共發放各類補助356萬元。開展“情系學子·愛心助學”活動,大力實施“雨露計劃”。
突出產業扶貧,狠抓扶志扶智。整合利用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219萬元,發展產業扶貧項目22個。重點發展食用菌、生豬、黃牛、光伏、文化旅游等“五大特色產業”,持續推進佰晟源食用菌、華欣養牛、仁義沃園、大陽廣發中草藥種植等優質項目,項目收益率均在6%以上。大力發展小庭院、小養殖、小作坊、小買賣“四小工程”。開辟扶貧資金撥付“綠色通道”,力爭項目早落地、早開工、早見效。進一步完善縣級脫貧攻堅項目庫建設,儲備扶貧項目88個。制作微視頻專題片4部、固定標語及條幅400余處,組織文藝演出72場,送戲下鄉實現貧困村全覆蓋。廣泛開展“機關干部大下鄉”“*書記代言產品大集”等活動,進一步凝聚發展共識、助力脫貧攻堅。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