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農科院*新消息,該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農業昆蟲基因組學創新團隊,聯合該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對我國13省(市、自治區)131個縣市的318份草地貪夜蛾樣品進行群體生物型分子特征鑒定,厘清了入侵我國的草地貪夜蛾的來源及其具體的生物型分子特征。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植物保護》。
團隊首席、中國農科院深圳基因組所研究員蕭玉濤介紹,草地貪夜蛾原產美洲亞熱帶、熱帶地區,*在原產地之外被發現,是2016年在非洲;其后經阿拉伯半島傳到印度;2018年12月17日,我國云南*發現,目前正呈從南往北蔓延之勢。他表示,草地貪夜蛾主要危害對象玉米,是我國*大糧食作物,而南方畢竟玉米不多,主產地在北方;目前正值玉米的主要生長期,這種“幺蛾子”又特別“能飛(一夜150公里)、能吃、能生”,一旦在玉米主產區爆發,后果不堪設想。農業農村部現已成立多個工作組緊急應對。
研究結果表明,入侵我國的草地貪夜蛾存在兩種基因型,10%左右為純“玉米型”,90%左右為攜帶了少量“水稻型”基因組的“玉米型”,且國內樣品序列特征與美國佛羅里達州種群以及非洲樣品有很強的一致性。由此推斷,入侵我國的草地貪夜蛾群體是來源于佛羅里達州的地理種群,其中占90%的優勢種群由“水稻型”母本和“玉米型”父本雜交后演化而來,在繁衍擴散過程中更多保留了“玉米型”的背景基因組,是一種特殊的“玉米型”。該研究結果對草地貪夜蛾風險評估、*監測和科學防控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