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國內綜合 > 新型職業農民成南寧農業生力軍(圖)
新型職業農民成南寧農業生力軍(圖)
農業網   時間:2019/6/19 14:39:00  來源:南寧日報  閱讀數:379

新型職業農民

  眼下正是火龍果剛上市時期,“海歸”新型職業農民勞素嬋除了忙著組織好火龍果采收銷售,還要與隆安縣科技局溝通,計劃向當地貧困戶免費提供臺灣鳳梨、釋迦種苗,并免費傳授種植技術,帶動鄉親們脫貧致富奔小康。勞素嬋是當地農業圈里響當當的人物,2017年還被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三八紅旗手”。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培養人才,尤其是培養帶頭人迫在眉睫。南寧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走在廣西前列。截至2018年底,我市累計認定新型職業農民2160名,市本級遴選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18個。這些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已成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推進南寧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生力軍。

  “新農民”大有作為

  中山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全額獎學金留學意大利,在香港工作,在知名房地產公司做市場推廣……擁有如此金光閃閃履歷的勞素嬋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職業道路——辭職回家當農民。

  從2014年至今,勞素嬋和妹妹勞素娟把父親此前承包的100多畝土地擴大到1500多畝,種植的作物也從單一的香蕉,發展為臺灣紅心火龍果、臺灣鳳梨釋迦、越南青柚等多個市場暢銷品種組合的多元農業產業化品種。

  “我認為農村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在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后,這個想法更加堅定了。”在勞素嬋看來,新型職業農民和傳統農民的不同就在于,“農業不再是養家糊口的生計,而是一份自己熱愛的事業。新型職業農民也不再像父輩那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我們更懂技術和經營。”

  事實也如此,作為擁有高學歷的新型職業農民勞素嬋結合實踐創新研發火龍果矮化密植技術,并夜間開燈增加光照時間。一時間夜間開燈照亮的火龍果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景觀,也讓她的火龍果多收了兩三個批次,產量增加1000至1500公斤,畝產效益增加了14000至21000元。

  近年來,在各種利好政策的支持下,越來越多的人像勞素嬋一樣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經過多年的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在南寧廣闊農村大有作為,成為再造鄉土、振興鄉村的生力軍。

  帶動農村“活起來”

  沿著郁江走進橫縣巒城鎮高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干凈的村道、寧靜的村莊,一派美麗如畫的景象。

  高村村民雷法賢2014年大學畢業后返鄉創業,現在的他不僅是一名新型職業農民、企業經營者,還是當地的致富帶頭人。

  “現在,我的基地實現了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和農旅餐飲等產業融合,每到周末還有不少游客到基地采摘、游玩,感受現代農業。”雷法賢說。

  通過“種+產+銷+經營性服務+特色農業休閑游”,雷法賢加快帶動更多農民向農業產業化、精細化發展的步伐,采取“開會培訓+駐地指導”模式,對村民的農業種植技術進行系統培訓,提高了他們的農業種植技術水平;指導村民發展蔬菜大棚,打造帶動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

  新型職業農民帶動的不僅僅是“腦袋”,還有致富的“口袋”。新型職業農民、廣西果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紀素峰,就在武鳴區九聯村建設了1200多畝富硒沃柑標準化種植基地。武鳴區有9個貧困村通過村集體經濟入股,年底獲得注入資金10%的分紅。同時,60個貧困戶通過小額貸款入股,每人每年獲得4000元年終分紅,實現了企業獲發展,村民共富裕。

  資源聚合促發展

  又到了今年遴選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的時間,南寧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南寧市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校長(主任)韋曉毅和農廣校的教師們忙著推動各縣區遴選工作。

  新型職業農民是指,以農業為職業、具有相應的專業技能、收入主要來自農業生產經營并達到相當水平的現代農業從業者,主要分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三種類型。

  韋曉毅說:“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們充分發揮社會辦學優勢,采用靈活培訓方式,引導農業職業院校、職業農民學院、農業科研院所、農技推廣機構、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力量參與培育工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提供了各類便捷服務。”

  其中一大舉措就是采用“學員開菜單”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每年開展培訓前,負責培訓的教師都要深入村鎮了解產業現狀與趨勢,進村入戶調查座談,采取“缺什么補什么,需要什么供什么,想什么送什么”的方式,確定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時間和地點。這樣與當地產業發展、與農民需求意愿無縫貼合,培訓才收得到實效。如今,南寧市根據各地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的需要,按產業類型組建培訓班,分產業、分類型開展“分段式、重實訓、參與式”培育,在產業周期內分階段組織集中培訓、實訓實習、參觀考察和生產實踐。

  “我們每年不僅要新增培育一批新型職業農民,還要加強對原來新型職業農民學員的提升工作,尤其是給學員們提供交流平臺,促進資源聚合發展。”在韋曉毅展示的南寧市新型職業農民微信群里,學員們相互交流種植問題、技術和市場信息。“微信群的建立加強了歷屆學員之間的交流,不少同一產業的學員在完成培訓后通過繼續交流達成了合作。目前,他們已成為推動南寧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中堅力量。”韋曉毅說。

  今年,南寧市將繼續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扶持力度,深入了解各地產業發展和農民需求,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更加*、更加有的放矢。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jtt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