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以后,大蒜之鄉金鄉縣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大蒜收獲季。5月24日,金鄉縣高河街道郭七村的蒜地里迎來了一位“大蒜快刀手”——大蒜收獲機,吸引了周邊村鎮來瞧“新鮮”的農民。只聽馬達一響,拖拉機推動著大蒜收獲機向前行進,震動收土、鏟根挖掘、歸集鋪放,機器所經之地,大蒜被整齊地鋪放在地上,蒜頭幾乎沒有損傷。不到20分鐘,一畝大蒜“拜倒”在收獲機鏟下,圍觀群眾無不拍手稱贊。
一旁的金鄉縣農業機械服務中心副主任陳冬介紹,這是他們本土企業山東省瑪麗亞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研制的大蒜收獲機,每小時收獲大蒜3畝—5畝,不光效率是人工收獲大蒜的60多倍,損傷率還要比人工低得多。雖然今年剛剛開始推廣,但全縣機械收獲大蒜面積超過了2000畝。
“這種收獲機雖然有了很大進步,但我們的目標是研制出像小麥聯合收割機那樣的大蒜聯合收獲機,讓蒜農更加徹底地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金鄉縣農業機械服務中心主任申中杰說。5月16日,他們就在金鄉國家現代產業園區大蒜標準化種植基地里,試驗了一臺聯合大蒜收獲機。這臺機器能*性完成大蒜的挖掘、去土、輸送、整理、切莖、收集、轉運等農藝環節,作業模式基本上與小麥聯合收獲機相同,在每一個收獲來回后,將大蒜轉運到蒜農的運輸工具上,簡單方便,省時省力,每小時能收蒜2畝—3畝。
“大蒜從種到收,每畝需要人工14個以上,用工成本1500元左右,每人每天只能挖3分地,而且滿手都是血泡,但第二天還得接著干。如果趕上大蒜行情不好,賣蒜錢甚至還不夠人工費用。”胡集鎮張堂村的蒜農張坤華道盡心酸。
“實現大蒜全程機械化,將徹底改變大蒜‘趴著種、跪著收’的歷史。每畝可降低人工成本700元以上,不僅能提高蒜農收益,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更能把蒜農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申中杰說。在過去的金鄉,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金鄉錢,不好拿,不是跪,就是爬。”每到挖蒜的季節,蒜農們都會在清晨5點下地,跪在泥土里,挖蒜、剪蒜稈、去蒜根、裝袋……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
不過,聯合大蒜收獲機雖然在試驗過程中達到了預期效果,但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著諸多不完善。陳冬坦言,聯合大蒜收獲機對蒜地的干濕程度要求很高,過濕和過硬都不行,況且容易被較大棵的雜草、薄膜等堵塞,影響作業。此外,金鄉土地的復種指數高也增加了大蒜收獲機的研制和推廣難度。
大蒜屬于小眾農作物,無法被在國家層面集中人力、財力研制其機械化產品。而在大蒜集中種植區,資金和人才又受局限,致使大蒜全程機械化長期無法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據了解,金鄉常年種植大蒜70萬畝,大蒜冷藏加工能力超過300萬噸,產品出口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占全國總出口量的70%以上,是當之無愧的大蒜*縣。但是,大蒜種植密度高,機械化程度低,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已成為制約大蒜產業提質增效和“一、二、三”產融合的重大瓶頸。
“近年來,為促進大蒜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我們積極整合產學研等方面的力量,引導、推動大蒜生產全程機械化研發應用,先后發布世界首臺高效*大蒜播種機、實施大蒜機械研發推廣示范項目,在一些關鍵環節實現了新突破,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帶動了大蒜全產業鏈提檔升級。”金鄉縣委副書記、縣長鄭士民欣喜地告訴記者。去年,他們申請到濟寧創新示范工程金鄉縣大蒜全程機械化項目240萬元項目資金,今年,金鄉縣撥付金鄉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大蒜機械研發推廣項目資金500萬元,同時拿出4000畝土地進行試驗、推廣。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