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數月,澄邁縣金江鎮道南村的芋頭終于上市了。截至6月12日,65歲的貧困村民馮義日種植的1.2畝芋頭,已為他帶來9000余元收益。他心里樂開了花,新鮮的芋頭梗還沒賣完,他便著手備耕,計劃將原本閑置的土地全部復耕,今年底都種上芋頭。
道南村的芋頭被稱為“福芋”,是該村傳統產業。革命年代,由于當時物資匱乏、糧食緊缺,道南芋頭和芋頭梗便是供給工農紅軍亦糧亦菜的主要食物,也是道南村群眾支援革命的重要物資。
近年來,金江鎮積極開展產業扶貧,通過組織化帶動和品牌打造,逐步形成一個個農業新品牌。道南村村民在村“兩委”干部帶領下,也成立了群富農民種養合作社,注冊“福芋”商標,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芋頭產業,種植面積近600畝,其中,貧困戶種植143.6畝,成為當地重要的扶貧產業,直接帶動37戶貧困戶戶均增收8400余元。
歷史悠久的“芋頭村”
在澄邁,道南村是為數不多的以革命烈士名字命名的村莊之一,革命烈士馮道南出生于該村。道南村黨支部原名澄臨邊區黨支部,是澄邁縣創建歷史*早的黨支部之一,始建于1927年5月,距今已有92年的歷史。
據記載,1927年11月,在道南村成立的工農革命軍西路軍指揮部,是中共瓊崖特委馮平、吳一清、馮道南等指揮澄邁、臨高、儋州開展武裝斗爭的堅固陣地。受馮道南影響,道南村的百姓也積極參加革命。
“芋頭是革命糧食,當時多虧了有芋頭為紅軍充饑。”中共澄邁縣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孫中積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當時物資匱乏、糧食緊缺,而道南村這片土地屬于沙地,只有種芋頭才能大面積豐收,所以道南芋頭和芋頭梗成為道南村群眾支援革命的主要物資。“送子鬧革命,芋頭做干糧”是革命年代道南村的真實寫照。
如今,在政府相關部門、駐村*書記以及鄉村振興工作隊的努力下,道南全村種植芋頭近600畝,芋頭個大、口感上乘,已是遠近聞名的“芋頭村”。
新品“福芋”受歡迎
“道南芋頭還被稱為革命芋頭、扶貧芋頭、富硒芋頭。”在澄邁縣今年6月初舉行的“道南福芋紅色珍品”新品發布會上,金江鎮委副書記、鎮長何其位熱情洋溢地向消費者做“福芋”推介。
道南福芋作為扶貧產業,政府相關部門給予了大力扶持,一方面引導村民注冊成立合作社,注冊商標,同時吸納所有貧困戶,以訂單保底價收購的方式,調動貧困戶參與芋頭種植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加大了宣傳包裝和品牌推介的力度。
馮義日去年加入合作社,簽訂完協議,種下芋頭1個月左右,便收到合作社預付的每畝1000元的收購款。“根據協議,合作社墊付種植成本,我們只要做好田間管理,就會有穩定收益,不怕虧本。”馮義日說,因為精心管理,今年芋頭收成特別好,比預計的產量還多出許多,新鮮的芋頭梗也深受歡迎,產品除去合作社回收的部分,他還可以選擇自由對外售賣。
芋頭收獲季,澄邁縣金江鎮積極推動道南福芋在海南愛心消費扶貧網上銷售,同時舉辦宣傳推介會,發布道南福芋宣傳標識和統一包裝標識。目前,市場反饋良好,合作社負責人、道南村黨支部書記馮志委透露,上市短短不到10天的時間,累計收到1.5萬斤芋頭的網上訂單。
多措并舉促產業振興
走進馮義日所在的下田村民小組,綠油油的百香果、茂密的青皮竹、亮麗的三角梅點綴在房前屋后。
“扶貧先扶志。通過福芋產業,我們已經成功幫助貧困戶樹立了脫貧致富的信心。接下來,我們還要采取多種舉措推進脫貧攻堅,例如持續開展‘清潔家園’行動、發展庭院經濟等,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拓寬村民增收渠道。”金江鎮常務副鎮長王磊介紹,今年以來,道南村將村內廢棄、閑置的6間屋舍拆除,騰出近7畝土地發展集體經濟,目前已經試種部分百香果,接下來還計劃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
48歲貧困村民馮義勇在企業的幫助下,利用自家庭院開辟出1畝多苗圃,種植的三角梅、扶桑花等,長勢正旺。
“道南福芋不僅是一款成功打造出品牌的農產品,更是道南村的一種精神,一種艱苦奮斗、勤勞致富的精神,我們希望更多村民積極行動起來,致力發展鄉村產業,一起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大事業中來。”王磊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