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收近尾聲,今年山東大片農田里鮮見“狼煙”。
作為傳統農業大省,山東秸稈產量大、產期集中。近年來,在秸稈集中產期,“狼煙”鮮見,除嚴格的“禁燒”政策外,山東近些年來積極推廣的秸稈綜合利用政策功不可沒。目前,山東省初步形成了農用為主、多策并舉的秸稈綜合利用格局,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的框架已基本成型。
一個小小秸稈,在山東究竟如何“用起來”的呢?我們梳理了一下山東在這方面的一些經驗和做法。
秸稈還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秸稈還田,目前還是綜合利用的大頭。公開資料顯示,山東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中,機械化粉碎還田后肥料化利用占就達62.9%。如,齊河縣秸稈綜合利用試點項目總結提煉的“黃淮海地區麥秸覆蓋玉米秸旋耕還田模式”,成功入選秸稈農用十大模式,并被向全國推介發布。據了解,該模式基于黃淮海地區小麥-玉米輪作種植模式,在小麥收獲季節,利用帶有秸稈粉碎還田裝置的聯合收割機將小麥秸稈就地粉碎,均勻拋撒在地表,直接免耕播種玉米,節約成本,不誤農時。同時,地表有秸稈覆蓋,能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有利于提高作物產量。在玉米收獲季節,用秸稈粉碎機完成玉米秸稈粉碎,然后采用大馬力旋耕機進行旋耕,省工省時,松土、碎土,能實現玉米秸稈全量還田利用。
山東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所長郭洪海說:“要是玉米秸稈還田呢,一般小麥能增產10%,像小麥秸稈還田以后呢,玉米能夠增產10%到15%,這樣的比例。增產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
飼料化利用。將秸稈青貯氨化等程序之后進行飼料化利用是變廢為寶的另一大招。秸稈經過氨化處理后,不但可用來飼喂牲畜,還能起到“過腹還田”的作用。高唐縣大力扶持養殖專業合作社、奶牛場等大型養殖場,大量收購全株青貯玉米秸稈,提高了農戶推廣秸稈青貯工作的積極性。微山縣也大力發展推廣秸稈青貯氨化技術,作養牛場等飼料,深入實施秸稈綜合利用工作。
生物質發電、大型沼氣和熱解氣化燃料化。秸桿做燃料,才是本身的拿手活,但燃燒的地方換一下位置,效益就大不一樣了。商河縣經濟開發區的濟南玉泉生物發電有限公司就利用秸稈做燃料來發電。據了解,該企業每天燃用秸稈900多噸,每天可為國家提供清潔能源65萬千瓦時,預計每年可提供綠色電力2.1億千瓦時,全年可燃燒各類生物質秸稈30萬噸左右,可替代原煤16萬噸左右。秸稈燃料化也是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向深度發展的一個好路子。
基料化利用。秸稈基料化技術主要利用秸稈來養殖食用菌。東營市河口區河口街道的農民就學會了利用秸稈用來種植雙孢菇。養殖戶用秸稈漚制雙孢菇培養料,又省錢又環保。高青縣菇農用秸稈養殖蘑菇的做法曾引發新華社記者的濃厚興趣。新華社記者實地觀看了高青縣菇農的做法后稱之為“廢棄秸稈上長出“循環農業”。高青縣的農民將玉米秸稈與棉籽殼、麩皮等一起加工成適合蘑菇生長的菌包,來種植蘑菇。
原料化。稈桿也是工業品的原料。除造紙外,它還有更多的用途。煙臺萬華利用農作物剩余物制成的無醛秸稈人造板產品,引發各方重視。山東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全國(山東)秸稈人造板產業示范區的發展思路。根據相關方案,2021年年底前,在煙臺、菏澤、德州、濱州、臨沂等市建設秸稈人造板及相關無醛建材產業示范區,促進全省傳統人造板產業綠色升級,在全國形成示范效應。今年5月12日,作為“雙招雙引”工作的一個成果,16萬噸秸稈綜合利用項目落戶聊城。該項目利用NER環保秸稈纖維素創新技術,以當地農作物秸稈為原材料,摒棄傳統工藝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成本的弊端,加工生產高附加值的植物纖維素。此外,鄒平對秸稈進行深加工,生產*性餐具等,打造出一批有影響力的企業。
小小秸稈,本事其實挺大,只過這些年來被“狼煙”抹黑了名聲。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秸稈深度綜合利用的空間也會逐漸打開。到那個時候,秸桿不再是農田里人人嫌棄的廢物。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