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土族自治縣脫貧“摘帽”后,我走訪了幾處脫貧鄉村,感受*多的并不是脫貧的喜悅,而是要致富的熱情。
從2016年起,我采訪過不少互助的鄉鎮,現在回想起來,貧困地區和群眾的變化歷歷在目,感覺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臺子鄉新合村的趙生滿一家。
今年47歲的趙生滿,年輕時是村里的“能人”,后來得了重病欠下20萬外債,每個月吃藥還要1萬元。從此趙生滿整個人就垮了,地不種了,甚至不出門,家里的生活全靠妻子打零工維持,女兒幾乎都要輟學。
扶貧攻堅開始后,村干部和駐村扶貧隊給他講政策,落實一項項扶貧資金,并幫他發展養殖業,鼓勵其兒子參加烹飪技能培訓并介紹工作。五年時間,全家人從開始的試一試到現在的好好干,通過自己的努力基本還清了債還買了車。雖然他現在干不了重活兒,但是每天帶孫子、做家務從不閑著,還跟老伴兒計劃著用今年賺的錢,去給兒子在鄉上買房付個首付。
趙生滿說:“人活一生誰不遇上個難事,黨幫我們這么多,讓我們脫貧了,自己再不好好干,還有啥活頭?”
的確,貧窮可以改變,關鍵是看你能不能行動起來。脫貧攻堅以來,黨的一系列扶貧政策,解決了貧困戶的行路難、就醫難、上學難等種種困難,提供了資金支持、技術培訓、產業扶持等種種幫助,讓貧困群眾和地區發展起來,脫貧“摘帽”了。
但,實現未來的長久富裕才是目的,換言之,一切才剛剛開始。現在的重點就是讓廣大干部群眾認識到這一點,通過前期的學習和努力,掌握致富的能力,運用致富的方法,從自己做起,依靠黨和政府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奮斗之路永遠是逆水行舟,因此,我們思想上不能松懈,貧困地區和群眾更是不能就此止步,很可能在“歇一歇”的時候,機會就擦身而過,事業發展就會走彎路或難以推進。更不能就此吃老本,那樣會重新回到老路上,可能會永遠消極地過下去。
脫貧已是不易,明智的人都知道,我們身處在這個好時代,能擺脫貧困就應該積極爭取致富。只有通過不斷努力提升我們的致富能力,越來越好的生活才會不斷創造出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