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收割已經到了結尾階段,我的社員們這會兒正準備去東部的威海、青島等地進行收割作業。”6月14日,當記者來到嘉祥縣仲山農機作業服務專業合作社時,理事長高洪玉正在用手機查詢合作社成員的生產信息,無論是農機的位置還是作業情況,每一臺農機的情況都清晰地顯示在手機上。
2008年2月,以農民、機手為主體,高洪玉注冊成立了農機作業服務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成員360人,固定資產2800余萬元。其中大型拖拉機236臺,自走式小麥聯合收割機228臺,水稻聯合收割機12臺,玉米聯合收獲機78臺,小麥免耕播種機、植樹打坑機等配套農機具868臺套。
“合作社不斷創新農機跨區作業模式,打造跨區作業品牌,實行了農機訂單作業‘一條龍’服務模式。”從業10余年,雖然合作社發展規模越來越大,但有一點兒困難卻始終困擾著高洪玉。“過往的時候要想與社員們聯系農機的位置以及各項情況,只能一個電話一個電話地打過去,而且社員們也很難完全描述出機器的運行情況,這給調度帶來了許多困難。”高洪玉說。
機器的升級換代帶來了智能化的管理方式,讓過去調度上的問題得到解決。隨著合作社農機的更新換代,新購買的大馬力收割機上都安裝了包含有北斗導航的智能管理模塊。“借助該模塊,在收割后農機手就能查到自己收割的面積,遇上機器缺少機油的情況也能在手機上實時顯示出來。”高洪玉說。
點開手機上的農機查詢軟件,高洪玉接著就調取出了合作社成員武建華在6月14日上午的作業信息。“今天上午的話他駕駛著自己的福田小麥收割機在汶上縣苑莊鎮進行收割生產,從機器顯示的質檢情況來看,今年該機器已經運轉了200多小時,收割小麥1500余畝,機器運轉情況良好。”高洪玉介紹。
對于合作社而言,如何收獲更多的訂單決定著社員們的收入水平。與打車軟件類似的“嘀嘀農機”軟件為高洪玉獲取訂單提供了新的途徑。“在這個軟件上可以顯示出農機的位置、型號、機主的姓名、聯系方式等具體信息,需要進行農機作業的顧客可以通過軟件直接與機主進行聯系。”高洪玉點開軟件內位于梁山縣的某個點,合作社成員司崇博的位置與個人信息都清楚地顯示出來。
“除了這款軟件,我還用了‘種地寶’軟件來獲取訂單,算起來有上千畝的收割訂單都是在線上獲得,算起來能有5萬元的凈收入。”撥通軟件上顯示的司崇博的電話號碼,他興奮地說起了今年的收割情況。
令高洪玉感到驚喜的是今年合作社*新購進的兩架植保無人機。“過去我們給田地里打藥,一畝地算下來需要10塊錢,更需要20分鐘。現在用我們購買的植保無人機每畝地只需要花費五塊錢,更是大大節約了時間。”高洪玉說,今年春季時,無人機打藥在附近的村里得到了廣泛應用。
科技改變著農業生產,同時也對農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機械化、智能化生產的出現,對于農機手的文化程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洪玉告訴記者,2017年,合作社被授予山東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訓基地,主要培訓農機知識以及合作社管理方面的內容。同時,合作社通過開展拖拉機(含聯合收割機)駕駛培訓,幫助8批次180多人獲得了拖拉機駕駛證。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