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長約1公里的7米寬鄉道蜿蜒在秀美的山丘之間,路兩邊有山林、茶園和稻田,滿坡翠綠,草木花香,一條小河繞山而流。走在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湖鎮鎮三水村的主村道上,放眼望去,猶如一幅優美的山水畫,清新怡人。
三水村是廣東省定貧困村。去年,因村“兩委”班子不夠團結,黨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不夠充分,被列為惠州市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工作重點難點村。近一年來,經整頓轉化,村容村貌、鄉風民風大有改觀,村集體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各項工作開展有力,群眾幸福感、滿意度大幅提升。正如村里茶農鐘燕平所說:“現在感覺到時時有人關心、支持,并帶領村民發家致富,我對村里未來的發展變得越來越有信心了。”
做好“人”文章扭轉“軟、散、亂”局面
今年5月9日,三水村召開全體黨員大會,討論村里重大事項,全村20多個黨員齊刷刷地來到了會場,連70多歲的老黨員陳日新也特意從深圳趕回來了,這讓新上任的村黨支部書記陳佛生很受鼓舞。
“以前的黨員大會不但開得少,而且很隨意散漫,根本到不齊,組織生活也是如此。”陳佛生說。而在他看來,這一切改變與駐村*書記、惠州市委宣傳部國文辦副調研員袁勇的努力分不開。
去年7月,袁勇來到三水村,深入農戶,調查走訪,在進行全面“診斷”后,將村里黨建工作的重點放在做好“人”的文章,強化組織建設、提升組織力上。“在湖鎮鎮黨委的支持下,通過及時調整支部班子,選好了‘頭雁’,配齊了班子,并加強黨員教育學習,全村黨員的黨性意識、組織觀念不斷增強。”他說,村里“軟、散、亂”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轉。
三個月前,村“兩委”班子全面調整,在家經營膠合板加工廠,今年已59歲的老黨員陳佛生在袁勇的動員下,毅然挑起了村里發展的重擔,并因為作風正派、辦事公道而全票當選新一屆村黨支部書記,同時,鄉賢陳天容也通過選舉程序擔任了村主任。
袁勇始終認為,群眾滿意才能確保長遠發展。他和村“兩委”干部圍繞群眾關心的清潔先行、清水治污、綠滿家園、基礎設施“八通四改”等要求推進項目建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目前,建設建成項目達48個,累計總投資額達4000多萬元,極大地增強了村民的自信心、凝聚力。
“班子團結共事,村民齊心協力,共謀發展的良好局面終于形成了。”在三水村駐村蹲點近兩年的湖鎮鎮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李智敬說。
做好“茶”文章激活產業扶貧“造血”功能
“我們在茶葉種植過程中堅持不用化肥、不用農藥、不用除草劑、不用催長素,保證了茶葉品質的天然健康。”鐘燕平一邊說一邊隨手摘了幾片茶葉送往嘴里嚼。
目前,鐘燕平一家種植茶葉約30畝,每年收入十來萬元。“村里要開茶葉加工廠了,我準備再擴種10畝。”她高興地說,“以前茶葉完全靠自己銷售,所以不敢擴大種植規模,現在有村里支持,又有了統一的包裝和品牌,心里特別有底。”
三水村有著得天獨厚的茶葉生長環境,茶文化底蘊深厚,茶產業基礎較好,近年來,又有恒大集團的資金、設施援助和廣東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技術支持。依托這些有利條件,袁勇心底醞釀了一項宏偉計劃。“通過開展村企合作,打造千畝紫芽茶種植生產基地,發展集茶文化、茶旅游、茶民宿和茶康養等為一體的神山田園綜合體。”他說,“只有這樣才能增強‘造血’功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
目前,袁勇的計劃正一步步實施。沒有資金,他拿著自己的策劃方案四處奔波,打動了惠州市投融資協會會長葉柏林,解決了前期投資問題;沒有技術,他帶領村干部和茶農赴廣東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專門學習紫芽茶的種植方法;沒有土地,他挨家挨戶做村民工作,動員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紅,現在*期50畝土地的合約已經簽好。
在很快就要竣工的村黨群服務中心和羅浮山茶葉生產基地前面,遠望著紫芽茶文化公園的建設之處,仿佛看到了一幅美好的畫面:采茶姑娘甜美的歌聲在山谷回蕩,游客騎著自行車在茶園穿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