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衡陽市常寧市洋泉鎮豐龍村的烏梅種植基地里,紫紅的烏梅綴滿枝頭,新鮮飽滿,嬌艷欲滴;果樹下,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們盡情地采摘,品嘗著新鮮的果實。
近年來,豐龍村利用獨特的區位和資源優勢,以烏梅為突破口,釆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把開發荒山種植烏梅作為“一村一品”的特色扶貧項目實施。如今,基地每天接待游客1000多人,銷售烏梅5000余斤,嬌艷的烏梅樹成為了村民增收的“綠色銀行”。
“2007年,我*性流轉了300余畝土地,從浙江引進烏梅品種。經過12年培育,烏梅樹已進入盛產期。不僅自己的日子富了起來,當地村民也跟著一起富起來了。”基地負責人阮紹文告訴記者,今年預計產量在20萬斤左右,每斤15元,收入約300萬元。
烏梅大豐收,開心的可不只阮紹文一人,貧困戶鄧國民心里也是美滋滋的。“我在基地已工作2年,因為年歲高,干不了太重的體力活,平時只負責剪枝除草,工作比較輕松。一到豐產旺季,我就上山摘烏梅,每天有100多元的進賬,一個月就有3000多元,不比城里人的收入差多少。”看到自己的生活越來越有盼頭,鄧國民臉上笑開了花。
看著這一粒粒烏梅甜了游客、富了鄉親,阮紹文又有了新打算。他告訴我們,下一步,基地將計劃發展加工業,生產烏梅酒和烏梅干,擴大產業鏈,解決當地更多鄉親的就業問題,帶動大家共同致富。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