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阜平縣色嶺口食用菌產業園的香菇大棚里,46歲的龍門村村民王建海正向技術員請教如何隨天氣變化調整棚內溫度、光線等技術問題。
2018年開春,王建海開始在園區承包香菇大棚。幾個月后,他的大棚就收了3茬菇,純利潤4萬多元人民幣,徹底脫了貧。
“每個菌棒3元,政府補貼0.7元,貧困戶承包大棚,還能拿到10萬元貼息貸款,園區每天派技術員入棚指導。”王建海說,家里養老人、供孩子上學全靠這個大棚。
據色嶺口食用菌產業園負責人趙家祥介紹,該園區占地312畝,建有標準化四季暖棚101棟,保鮮庫1座,輻射帶動方圓20多里的402戶農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83戶),其中,經營種植農戶92戶,參與園區務工的達310戶。“蘑菇主要銷往廣州、深圳、上海等地,采菇高峰期,每天能收5萬余斤,年產值上千萬元。”
阜平縣食用菌辦公室副主任劉光東稱,該縣地處河北西部太行山深處,是*貧困縣,2013年被國家列為“燕山-太行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2015年,該縣因地制宜,根據自然稟賦、氣候條件,決定把食用菌產業作為脫貧主導產業培育。
劉光東透露,為加快推進食用菌產業發展,該縣編制了《阜平縣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建設了“阜平縣現代食用菌產業核心園區”。2016年4月,占地700畝、建有271棟涼棚、41棟暖棚的園區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園區統一建設棚室、統一制作菌棒、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品種品牌、統一回收產品、統一銷售加工,進行集約化、現代化生產經營。”同時,該縣還探索出“保險+貸款”的金融扶貧模式,由政府貼息,每個棚可貸款5萬至10萬元,如果產品銷售低于市場價格,由保險公司補齊差價。
目前,阜平縣食用菌產業種植規模已達2萬畝,覆蓋全縣13個鄉鎮140個行政村26000戶農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157戶),建設規模園區98個、標準棚室4610棟,年栽培以香菇、黑木耳為主的各類食用菌棒7500萬棒,年產菇耳5.5萬余噸,產值4.5億元。
為提高市場競爭力,該縣召開食用菌招商會,舉辦“阜平食用菌節”等,為食用菌產品注冊了“老鄉菇”“小牧耳”商標,擴大品牌知名度。
“到2020年底,全縣預計完成總投資12億元發展食用菌2.4萬畝,栽培1.5億菌棒,年產值8億元以上,參與農戶戶均可增收萬元以上。”劉光東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