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民增收的一項長期任務。平壩區扎實用好“五步工作法”,緊緊圍繞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打下了堅實基礎,成功創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區、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區、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2018年,全區糧食播種面積達27.71萬畝,總產量8.58萬噸;農業總產值343878萬元,增加值204156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32元,同比增長10.9%;培育農業企業78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0家,市級龍頭企業15家,農產品加工企業30家。
積極探索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式
結合實際分類施策。按照區域實際,根據不同鄉鎮的產業現狀、氣候、土壤、基礎設施、群眾意愿等因素,持續調減玉米等低效農作物,優化糧經種植結構,將500畝以上壩區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戰場”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核心區”,實施重點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積極培育主導產業和名特優新農產品,大力提升畝均產值,形成了以蔬菜、食用菌、優質米、中藥材、茶葉、經果林等為主的農業產業體系。
充分引導群眾參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是向群眾宣傳政策、宣講技術,讓群眾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增強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平壩區通過扶貧走訪、鄉村集貿等途徑進行宣傳,在所有村安裝廣播每天宣傳播報,組織部門單位包保干部進村入戶通過召開院壩會等多種形式宣傳,并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具體到村開展工作,全程做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技術指導服務。編制了脫貧攻堅總決戰農業產業扶貧工作方案及貧困村產業脫貧方案,支柱產業覆蓋80%以上的貧困人口,進一步增強了群眾參與農業產業發展的信心。
積極搭建產銷平臺。產銷對接是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民脫貧增收的“牛鼻子”,要加快建設農產品市場體系,探索和創新產銷模式,不斷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讓綠色、優質、特色農產品走向市場。平壩區積極建設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打造“淘寶特色安順館”“黔郵鄉情平壩館”“那家網平壩館”等網絡平臺,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先后與省內外多家農產品公司對接,探索開展合伙、代收、代銷等模式,在廣東、福建、香港等沿海市場找到穩定銷路。
持續強化要素保障。加強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組織領導,由區四大班子分別牽頭主抓蔬菜、經果林、中藥材和茶葉四大主導產業,著力打造全省高標準蔬菜示范基地,為調優農業產業結構奠定堅實基礎。制定全面調減低效作物種植方案,明確補助范圍,調減面積每畝補貼200元,且連續補貼3年。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以流轉土地、保底收購等形式,優先聘用土地被流轉的農戶到基地務工,既解決了用工問題,又解決了土地被流轉農戶的收入問題。針對目前產業結構調整存在的產業規模小、難以形成集群效應、生產水平低缺乏科學技術支撐、品牌意識差產品市場競爭力弱、主體不夠強輻射帶動能力有限等問題,平壩區正積極研究產業結構調整的對策,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政策體系推進農業制度化發展、建立產業體系推進農業規?;l展、建立生產體系推進農業標準化發展、建立經營體系推進農業市場化發展。
建立政策體系推進農業制度化發展
平壩區發揮政策的引導和鼓勵作用,著力建立健全有關制度,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完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進一步做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續完善工作,助推“三權”促“三變”,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建立農業金融保障體系。積極爭取中央和省市農業發展專項資金,整合地方資金,持續加大農業產業發展投入。拓展融資渠道,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到農村投資創業。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提升農業發展資金籌措能力。
建立村級合作社管理機制。探索規范村級合作社責任落實、目標考評、獎懲措施、帶動發展等有效機制,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脫貧攻堅后續實施項目、資金管理等提供保障。
建立產銷銜接機制。全面建立農產品產銷數據庫,實現抱團發展,有效提高農產品知名度,以高質量作為農產品銷售“通行證”,加快形成品種豐、品質優、品牌強的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體系。
建立產業體系推進農業規?;l展
平壩區充分發揮資源比較優勢,培育需求大、鏈條長、互補性強、品質高的產業體系,推進農業規?;l展。
基礎產業體系。優化區域布局和要素組合,持續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兩區”建設。根據區位條件,在每個鄉鎮布局發展一至兩個主導產業。
融合產業體系。加快農業融合發展步伐,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等,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支撐產業體系。加強農業科技、農產品加工、市場流通、信息咨詢等為農服務的產業,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智慧農業、創意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加大農業保險的探索和實施,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建立生產體系推進農業標準化發展
平壩區在品種結構、空間布局和生產投入上進行優化調整,加快構建產品優良、適銷對路、布局合理、高效集約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強化育種。強化育種、提純、復壯,保持和延續特有品質,加大品種資源保護和擴繁力度,提升優質特質。
建設平臺。以省、市、鄉鎮農業示范園區為抓手,進一步提升產業園區承載能力;以500畝壩區為重點,加快機耕道、生產便道、生產用房、冷庫、噴灌等基礎設施建設,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
科技支撐。加大技術運用,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打造一批“精品農業”的范本。加大人才引進和培訓力度,對農業企業、合作社、種植養殖能手實行定人、定點技術培訓指導。
建立經營體系推進農業市場化發展
平壩區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培育龍頭企業。圍繞優質農特產品,制定個性化、專業化、*化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引進輻射帶動能力強的深加工型龍頭企業。
培育專業合作社。全面清理發展動力不足、合而不作的村社一體合作社,持續培育一批一頭連接農戶,一頭連接市場,集分揀加工、市場銷售和技術服務為一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結合實際制定培養計劃,加大力度扶持培養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遺傳承人,讓一定數量的農村青年回歸農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