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六月,驕陽似火。走進屏邊苗族自治縣玉屏鎮凹嘎村,所到之處,目之所及,一園連著一園的獼猴桃碩果滿枝,映襯出全縣干部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和信心。
垇嘎村村民李云超站在自家的獼猴桃園中,看著眼前豐收在望的獼猴桃,不禁喜上眉梢。他告訴記者:在黨委、政府的幫助下,他種植的10畝獼猴桃,去年收入超過6萬元,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靠著和獼猴桃一樣的特色林果產業,屏邊農業產業經濟帶內一批又一批的貧困群眾像李云超一樣實現了穩定增收,脫貧出列。
垇嘎村殘疾人余中林對記者說:10年前他因為工傷,失去部分勞動力,對生活失去信心,如今在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他不僅種植獼猴桃,還養了魚,收入增多了,生活也越來越好,去年還光榮地脫貧。
過去,由于傳統的農耕習慣,導致農民們的致富思路不開闊,老百姓普遍以種玉米、水稻等作物為主,雖然一家人能夠吃飽飯,卻無法走上小康道路。對于大部分屏邊農民而言,傳統的農耕習慣呈現了“雞肋效應”,制約了脫貧攻堅工作的推進。
近年來,屏邊縣總結多年的經驗和教訓,突出“立體小氣候”資源優勢,優化產業空間布局,轉變產業發展思路,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探索獼猴桃、荔枝栽培技術,推進高原特色現代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建成了屏邊荔枝、屏邊獼猴桃母本園各1個,枇杷高產示范基地8個,累計發展屏邊荔枝6.6萬畝、屏邊獼猴桃6.3萬畝、枇杷7.7萬畝。“屏邊獼猴桃”和“屏邊荔枝”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認證,產業品牌效應凸顯,產值連年攀升,強勢打造了“新現河百里枇杷大峽谷及枇杷莊園經濟帶”“南溪河百里荔枝大峽谷及荔枝莊園經濟帶”“玉屏—新華—和平—白云百里獼猴桃產業經濟帶”,促進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加快脫貧攻堅步伐。
與此同時,加快發展砂仁、紫黑糯玉米、食用菌等種植,并向二、三產業延伸,提高農業產業鏈收益。肉驢、林下山地雞、種雞場等一批標準化、規模化特色養殖示范基地建設也快馬加鞭,全縣累計組織申報無公害食品認證1戶、綠色食品認證7戶,有機產品認證8戶。發展種養殖基地16個、種養大戶54戶、家庭農場10個、專業合作社103個,形成了金字塔形的農業產業化體系;采取“黨總支+合作社聯農戶連龍頭企業” “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技術服務+互聯網(營銷)”等多種類型的產業發展模式,形成了“資金跟著農戶走、農戶跟著新型經營主體走、新型經營主體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需求走”的產業發展新路子,成為了脫貧攻堅的新引擎。
未來,屏邊將以滴水苗城特色小鎮建設為契機,發展觀光旅游農業,打造集優質高效、生態旅游、休閑體驗為一體的現代特色農業產業景區或景點,多層次開展城鄉結合的農家樂特色旅游推介活動,推進農業與旅游、養生、教育、民族風情等產業的融合,實現生產、生態、生活有機融合,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大步邁向繁榮、昌盛、更加和諧的明天。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