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天津市濱海新區高質量推進扶貧協作和支援合作,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濱海幫扶”模式正逐漸成熟。
為全面梳理報道濱海新區在扶貧協作和支援合作方面的成果、做法、經驗,深入了解對口幫扶地區的實際變化,切身感受對口幫扶給當地百姓帶來的實惠,由人民網天津頻道、新華網天津頻道、海河傳媒中心天津津云新媒體集團、天津濱海新區融媒體中心聯合主辦的“踐行‘四力’扶貧報道西部行”大型采訪活動近日啟動,采訪組赴濱海新區對口扶貧、支援的青海、甘肅進行實地采訪,全方位展示濱海新區在兩地的扶貧協作和支援合作案例。
脫貧攻堅戰的濱海擔當
踐行“四力”扶貧報道西部行采訪組一行,一下飛機就直奔青海省黃南州尖扎縣直崗拉卡現代農業科技核心示范園展開采訪。
尖扎縣直崗拉卡現代農業科技核心示范園位于尖扎縣坎布拉鎮直崗拉卡村,是天津援建黃南州農業高新技術試點園,新區投資建設四個現代化高標準溫室大棚。“這四個大棚從去年6月開始建設,當年11月全部建成,現在已開始有收益了。”尖扎縣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負責人哈生云介紹說,這四個大棚主要種植草莓、四季梨、辣椒以及花生、辣椒、生姜、土豆套種。由于當地氣候的原因,諸如西紅柿、辣椒、草莓等蔬果,原來基本來自外地供應,當地村民很難吃到新鮮的蔬果。而如今,在濱海新區幫扶下,村民們吃到本地新鮮蔬果。
在哈生云的帶領下,采訪組鉆進了其中的一個溫室大棚看到,西紅柿秧已經長到近一人高,上面結滿了果實。“這個西紅柿是新品種,市場特別暢銷,一上市就搶售一空。”溫室大棚管理員趙天露說,這4個溫室大棚中,濱海新區不僅提供了資金幫扶,還提供了技術支持。以西紅柿為例,去年11月正式栽種,然而冬天很難控制溫度和濕度,會出現一系列難題,為此,天津的農科專家從種子和營養肥料的提供,到種植技術的傳授,手把手教給當地村民。
“西紅柿一共可以長六到七茬兒,每個溫室大棚每茬大概收獲3000斤。”趙天露算了一筆經濟賬,西紅柿市場價2.5元左右,每茬兒西紅柿收獲3000斤,一年可收獲6到7茬兒,一年下來一個西紅柿溫室大棚可收入5萬元左右。
張老五說脫貧
據了解,2018年該園區收入已達80余萬元,在此工作的當地貧困戶收入也在逐年攀升。“現在我家每年收入4萬左右,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已經脫貧的張老五家里有三口人,兒子、兒媳因為身患殘疾沒有工作能力,全家一直靠政府的低保維持生計,再加上他種點兒地,每年全部加起來的收入也不到1萬元。而如今在園區工作后,家里收入不斷增長,住房也有從前的土房變成了十幾間木房,兒子兒媳看病的醫藥費也不在成為困擾他的難題。
“我60多歲了不僅能靠著自己的雙手脫貧,還能學會一些技術和手藝,相信以后一定會越來越好。”張老五說,如今他在園區主要負責花卉大棚和葡萄種植大棚,在遇到技術難題時,天津農科院及新區相關專家送技術到農戶,在專家的指導下,他慢慢能獨當一面了……
今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攻堅克難的關鍵一年。在對口幫扶過程中,天津市和濱海新區同時發力,從優選項目入手,不僅在資金方面投入,更重視技術的支持,擴大對當地百姓的免費培訓。而直崗拉卡現代農業科技核心示范園區的建成投用,一方面通過就業帶動類似張老五這樣的農戶脫貧,另一方面通過技術培訓,讓更多農戶掌握技術本領。園區自2016年起每年培訓州縣技術人員300余人次,接受培訓的農民累計3000余人次,以點帶面,不斷輻射周邊,走出一條幫助當地貧困地區脫貧和可持續發展的“示范”新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