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剛過,又到了肉雞選種的時節,年過七旬的揚州大學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王金玉仍奔走在育種基地。去年,他培育的優質肉雞“京海黃雞”,是我國目前*通過國家審定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農科是揚州大學的傳統學科,在動物重要疫病和人獸共患病防控、作物耕作與栽培等領域,先后產生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僅*近兩年就連續獲得4項國家科學技術獎,交出了一份出色的鄉村振興“揚大答卷”。
中國工程院院士、該校劉秀梵教授領銜的團隊,瞄準禽流感、人獸共患病等重大領域。該團隊針對H5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和H7N9亞型禽流感,開展了系統的流行病學及防控技術研究,為制定我國禽流感防控決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
2014年,他的團隊研制的重組新城疫病毒滅活疫苗(A-VII株),獲國家一類新獸藥注冊證書,該產品為世界*鵝用新城疫疫苗,顯著提升了國內該行業的核心競爭力。產品轉讓7家企業進行規模化生產,自應用以來,已累計生產銷售超50億羽份,減少經濟損失近40億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洪程教授潛心問“稻”40年,他領銜的科研團隊為國家和江蘇省糧食豐產科技工程、農業農村部高產創建項目等提供重要技術支撐。他領銜完成的項目《水稻豐產定量栽培技術及其應用》《多熟制地區水稻機插栽培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先后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團隊在我國5大稻麥主產區進行稻麥機械化、輕簡化栽培方式與*定量栽培技術的融合創新,農業農村部將其列為主推技術并在全國示范推廣。采用該技術,江蘇興化的示范方連續10年畝產超800公斤,連續4年畝產超900公斤,多次刷新稻麥兩熟制下水稻高產全國紀錄。團隊創建的水稻機插栽培關鍵技術在江蘇、安徽、湖北以及江西等地大面積應用,其中江蘇1800多萬畝機插水稻平均畝產600公斤以上。
“農業科學成果,必須植根大地,做好轉化和應用這篇大文章。”揚州大學校長焦新安說。他領銜完成的項目《重要食源性人獸共患病原菌的傳播生態規律及其防控技術》獲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項目成果在杭州五豐聯合肉類有限公司、江蘇省動物疫控中心等40家企事業單位示范、推廣應用,累計新增產值11.3億元。
一項成果,帶動一個產業,這既是農業科學家的價值實現,更是使命擔當。自2014年起,王金玉培育的京海黃雞連續3年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主導品種,目前已在全國11個省市推廣種苗2.69億只。同時,該科研團隊創建的標準化、綠色化、品牌化生產技術體系,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扶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強大的品種支撐,成為農業農村部提倡在全國推廣的“服務帶動型”農業產業化體系。
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業人才的振興,培養“寬博知識、寬精技能、寬厚素質”“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得來”“三寬四得”的創新創業人才,是揚州大學一直在探索實踐的現實課題。
學校先后與江蘇省張家港市、常熟市政府開展“農村區域發展專業”本科生聯合培養工作,采用“訂單式”校地聯合方式,為兩地定向培養400多名復合應用型、實用技能型人才。這一“村來村去”型卓越農業人才培養的“揚大模式”,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畢業生的一致好評,也開創了我國校地聯合開展農村基層實用人才本科學歷教育的先河。
“我們將承繼傳揚優良傳統,緊抓機遇,與鄉村振興戰略對表,與*扶貧計劃對接,努力形成揚州版的平臺體系、技術體系、政策體系和人才支持體系,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和影響力,爭當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標桿。”揚州大學黨委書記姚冠新說道。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