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羊羔肉一斤只能賣30多元,現在通過電商平臺,一斤*能賣到80多元。”甘肅省慶陽市環縣毛井鄉楊東掌村富達養殖合作社負責人劉仲明介紹說,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家里的羊羔肉只能以低廉的價格銷往周邊,現在他的兒子劉國寧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將羊羔肉以較高的價格售向全國。
環縣位于甘肅省東部,是中國小雜糧之鄉,全省草畜產業大縣。獨特的土壤氣候條件,讓環縣小雜糧綠色天然,羊羔肉鮮而不膻。但長期以來,受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約,大量優質農特產品價格低廉、銷路不暢,“養在深閨無人識”,僅限于自產自銷,農戶“守著金山缺飯吃”。
“一邊是窩在家里的好東西,一邊是走不出大山的困擾。”環縣縣委書記柴春介紹說,環縣是一個深度貧困縣,在“互聯網+”的大潮下,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是脫貧攻堅的需要,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需要。
30歲的張宏波在2015年選擇自主創業,當時電子商務正發展迅速,環縣政府實施多項措施大力扶持電商發展,張宏波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發展機遇。當年便和朋友劉國寧合伙投入15萬元創建了隴上劉叔叔品牌,主營環縣羊羔肉。
“環縣羊羔肉肉質鮮嫩,瘦而不柴,極少腥膻味,是上等的食材。但由于交通環境影響,且沒有自己的品牌,很難外銷,如果能借助電商平臺向外推廣,一定可以把市場做大。”張宏波說。
帶著一腔熱血和執著的信念,張宏波和劉國寧帶著團隊跑市場、收羊羔、做檢驗、抓質量,一點點地打開了環縣羊羔肉網銷市場。去年,張宏波的網店線上銷售額達到1132萬元,與135戶貧困戶簽訂了養殖協議。
借助電商平臺,環縣不僅讓羊肉走出了大山,還積極推廣小雜糧訂單種植經驗,擴大種植規模,電商企業共簽訂雜糧訂單31萬畝,涉及貧困戶10870戶,訂單種植模式帶動貧困種植戶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以前我們種的胡麻、豌豆、玉米拿到集市上沒人收購,自從簽訂了訂單以后,合作社不但上門收購,而且還給我們很好的價格,以后我們小雜糧再也不愁賣了。”環縣劉渠村訂單種植扶貧戶劉揚春說。
環縣電商平臺的“貨架”上,不光只有傳統的農特產品,還有不少新奇玩意兒。趙隴軍、趙隴州兄弟二人將原本一文不值,只能用來當柴火的葵花桿變廢為寶,擺上了電商平臺,賣出了好價格。“現在我們同200多戶貧困戶簽訂了葵花種植合同,種植規模達到3000畝以上,平均給每戶貧困戶增收1萬元以上。”趙隴軍說。
環縣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全縣完成電子商務交易額1.91億元,同比增長27%,網絡零售額達到3600萬元,同比增長20%,累計帶動就業人員7200人以上。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