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撫松縣以振興人參產業為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用現代化產業的發展思路謀劃人參產業發展,全力做優以人參為主的醫藥健康產業。通過人參文化、參旅融合的發展模式,推動人參產業健康穩步發展。
種參技術的革新
漫山遍野黃藍相間的參棚,微風輕拂著嫩綠的參葉。在一個晴朗的日子里,記者來到撫松縣參王植保有限責任公司人參資源圃,見到了正在田間勞作的劉維巖,與他暢談起當地人參種植技術的發展。早期本地參農的種植器械比較匱乏,栽參、播種都需要人工來操作,不可避免地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如今播籽機、松土器等工具的應用使得工作質量和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一臺播籽機就可以節省十幾個人工。參棚用塑料薄膜的規格和品類也在不斷地更新,新型生物農藥的廣泛使用也使得參農收益頗豐。“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一丈地7.5公斤的產量已經屬于高產,而現在一丈地12.5公斤的情況只是平常。早先我們主要看園參的外觀、品相,現在標準更加嚴格、規范了,人參的農藥殘留必須要經檢測達標。”說起人參種植,劉維巖娓娓道來。
難忘的賣參路
提及自己幾十年來的人參產業從業經歷,萬良長白山野山參博物館館長、野山參傳統工藝傳承人徐桂麗感慨萬千。“我出生在一個與人參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家庭,姥爺闖關東來到當地后,與我的爺爺一同從事人參種植,成為1952年后萬良*批種參戶。我從很小的時候便開始隨同母親南下浙江賣參,走一路賣一路。那時候交通不便,做背包客十分辛苦。母親會在一趟買賣結束后,掙點錢貼補家用,自己喜歡的花裙子也是隨母親一道辛苦換回來的。萬良有了人參市場后,我家也從*開始的河邊貿易到舊的人參市場,從露天的攤位到能夠遮陽擋雨的水泥臺、綠鐵皮柜臺,再后來做起了精深加工,一步步發展起來,1997年終于有了自己的門店,漸漸形成了品牌。”徐桂麗說,像她一樣長大的孩子聞到人參的清香味會有很舒服的感覺,這么多年之所以能夠一直從事這個行業是由于老一輩的言傳身教。她覺得人參的生長習性和人有許多相似之處,與一般的作物有很大區別。人參優雅地躺在泥土之中,蘆、艼、體、須、紋是五形,每一樣都能反映出它獨有的品相、氣質。
經過20多年的培育,萬良長白山人參市場已成為全國*的人參交易市場,鮮人參年交易總量達6萬余噸,干參年交易量近1萬噸,正在逐步向現代化、標準化、國際化的專業人參交易平臺邁進。
“藥食同源”帶來的新成長
2014年,5年及5年以下人工種植人參被列入藥食同源目錄,允許在限定使用范圍和劑量內作為藥食兩用。此后,撫松縣出現了一批以人參作為原材料的食品加工企業,研發出了種類多樣的健康養生產品。興隆釀酒生產的小參酒系列、華潤和善堂人參飲片等都是這一類產品的典型代表。目前,撫松縣共有人參企業336戶,在生產加工上,淘汰了過去大鍋蒸小鍋煮的加工方式,注重精深產品的研發,拓寬人參應用領域。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