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近年來,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委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黨委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新形勢下農村綜合改革推進力度,加強城鄉統籌、一體發展,全面落實強農惠農富農各項政策,有力促進了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截至2018年底,全區79個村(居)集體經濟經營性總收入達3808.08萬元,村均48.2萬元,其中100萬元以上11個村;50-100萬元10個村;10-50萬元55個村;5-10萬元3個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50元。
突出一個載體,筑牢鄉村振興戰斗堡壘。
黃山區充分發揮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陣地+”優勢,結合各村(居)地理位置、旅游資源、特色產業和人文環境等,按照有旅游咨詢臺、商品展示柜、銷售體驗區、為民服務窗口的“四有”標準和要求,加強旅游服務、宣傳推介和展示營銷等功能植入,推進場所拓展、平臺集成和服務延伸,著力打造集村級黨群服務中心、鄉村旅游咨詢中心、特色產品展示中心、農村電商運營中心等功能于一體的“四個中心”,實現了農村黨務、村務、服務、商務和農務的“五合一”,有效發揮了村級陣地的政治功能、服務功能和發展功能,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目前,全區已建成“一體四中心”79個。
抓實一項工程,豐富鄉村振興物質基礎。
黃山區始終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性工作,深入實施“紅色強基、提質增效”專項行動,總結歸納“七類22條”具體發展路徑,從2016年起試點啟動“百萬強村”扶持計劃,按每村100萬元的標準扶持發展集體經濟項目,累計整合投入8280萬元,扶持79個村發展集體經濟項目83個。建立財政專項扶持制度,從土地、稅收、招商等方面制定出臺利好政策,落實“五個到村”優先扶持措施(村集體招商入園的稅收分成到村、財政投入的農業產業化項目折股量化到村、鄉村國有閑置資產盤活使用到村、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優先保障到村、征用村集體土地配套發展用地到村),并將集體經濟發展作為“一抓雙促”的重要內容,納入基層黨建年度重點工作和鄉村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與村干部“一諾雙述雙評”、獎勵工資發放相掛鉤,極大調動了鄉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
聚焦五個重點,夯實鄉村振興發展根基。
把農民組織起來,形成致力發展的有效合力。黨的優良傳統告訴我們,尊重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依靠民力、順應民意、關注民生,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是把農民群眾組織起來的重要法寶。黃山區地處皖南腹地,“八山一水半分田”是其顯著特征。近年來,受市場經濟的影響,農村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留守的大多是婦女兒童老人,甚至很多村成了“空巢村”“無人村”。區委深刻認識到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出臺了《黃山區村干部專職化管理辦法》《黃山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實施辦法》等,充分激發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高廣大村干部和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服務發展能力、科技文化水平和發家致富本領,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目前,全區村和社區“兩委”大專及以上學歷285人(占60%),書記主任“一肩挑”52人,農民專業合作社274個、家庭農場180家、種植(養殖)大戶102戶,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938人。
把資源整合起來,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力量。黃山區山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1畝,加之農戶承包經營的田地大多地塊小、難管理,造成大量土地棄耕拋荒,對于推動鄉村產業振興造成嚴重影響。如何讓農民從小塊土地上解放出來,更好地發揮土地集約經營優勢,成了區委考慮的首要問題。一方面,黃山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依托“黨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借助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改革試點、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等,明晰三權歸屬(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鼓勵工商資本“上山下鄉”,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積極推進“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農民從土地經營權轉讓中獲取財產性收入、從參與務工中獲取工資性收入。目前,全區有三豐片萬畝雷竹筍用林基地,耿城、甘棠千畝玫瑰花基地,耿城千畝香榧基地,仙源、三口、譚家橋千畝油茶基地,烏石萬畝林下種茶基地,焦村千畝稻蝦綜合種養基地等農業產業集群。如甘棠鎮甘棠社區以土地和資金入股51%、吸收村民股金49%,在霧山林場實施香榧種植項目,栽種香榧苗1.4萬株,預計盛果期年經濟效益達100萬元。另一方面,黃山區抓住國家大中型水庫移民避險解困試點,結合重點項目建設征遷,鼓勵農民集中安置,在房型設計、業態植入上先行考慮發展需要,培育了太平湖鎮太平漁村、譚家橋鎮富城新村等一批旅游特色村;同時積極盤活村集體閑置資產和農民閑置房產,出臺了《關于促進黃山區民宿規范發展的實施辦法》,鼓勵有情懷、有實力的社會人士發展民宿產業,涌現了湯口鎮云上、焦村鎮云華棲、烏石鎮梅姑娘的院子等一批知名民宿客棧,讓沉睡的資產變成村集體和農民增收的源頭活水。
把產業發展起來,形成長遠發展的內在支撐。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區委時刻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諄諄教誨,立足山區生態優勢、資源優勢,按照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要求,提出了農業“五個一”(一片葉、一竿竹、一枚果、一朵花、一尾魚)特色產業發展思路,堅持小產區生產模式,因地制宜發展泉水魚養殖,推進香榧、玫瑰花種植加工,猴坑、六百里、玫瑰谷香料、巧明香榧、太平湖漁業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迅速,目前,全區共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8家、“三品一標”產品認證29個,打造出興村玫瑰、城瀾香榧、賜田雷竹、豐溪桑葚等一批特色產業村。在此基礎上,通過農事節慶、體育賽事等活動的舉辦,推出賞花踏青、古道徒步、攝影采風等一批精品鄉村旅游線路,引導發展親子農場、生態餐廳、家庭民宿、鄉村養老等新型旅游業態,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需求,農旅融合發展的市場影響力不斷擴大。
把人才集聚起來,形成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區委注重從大中專和高中畢業生、旅外能人、離崗創業科技人員、退伍軍人、務工返鄉人員等五類人員中挖掘培養人才,實施大學生返鄉工程,建立了全區鄉村人才數據信息庫,涵蓋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種植業、養殖業、特色農產品加工、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如旅外能人陳貞返鄉創辦的五豐源種養專業合作社,流轉閑置土地1200余畝,開展“稻蝦共作”綜合種養,先后被評為省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陳貞亦被評為全省百名新農民。不僅如此,區委還依托安徽農業大學皖南綜合試驗站、人社部專家服務基地和南京環科所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示范基地三大平臺,積極開展現代農業技術集成、轉化、示范,推廣應用太平猴魁種質資源保護、再生稻品種對比試驗示范、稻田養魚技術示范等30余項新技術,大力推進產學融合和農旅融合。
把環境美化起來,形成開放發展的外在形象。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指出:“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區委堅持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抓手,制定出臺《黃山區深化全域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大力推進垃圾治理、衛生改廁和污水處理“三大革命”,加快農村文化、教育、公共停車位等社會服務配套,積極做好飲用水、村莊道路、農村危房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先后涌現出湯源、鮑家園、河磅、溝村等一批美麗鄉村亮點。成功列入全省美麗鄉村建設整縣推進試點縣,成功申報*美麗鄉村標準化試點,連續五年榮獲“安徽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區縣”稱號。農村人居環境工作代表安徽省接受中央農辦督導并獲充分肯定。不僅如此,區委還大力推進農村“三治”(自治、德治、法治),健全制度章程,修訂《村規民約》,深入開展文明戶、衛生戶、清潔戶等評選活動,引導村民樹立文明衛生意識,推進文明習慣養成,實現“要我改”到“我要改”轉變。
鄉村振興事關黨的執政基礎、事關群眾切身利益、事關農村長遠發展。只有從戰略高度持之以恒抓好落實,才能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