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的意見》。《意見》指出,要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吸引流動和激勵保障機制,鼓勵引導更多*人才到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貢獻才智、建功立業。
隨著脫貧攻堅向縱深推進,艱苦邊遠地區發展變化日新月異。然而,就在各地競相發展、加快發展,努力實現追趕跨越的過程中,對人才的需求也更加旺盛。特別是在基層一線,由于帶頭人隊伍年齡普遍老化、產業發展指導員數量偏少、致富能人示范效應不強,極大阻礙了創新發展的步伐。艱苦邊遠地區若要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必須加大聚集*人才的吸引力度,讓更多懂農村、愛農業、愛農民的*人才主動到基層一線建功立業。
人才興則發展興,人才旺則事業旺。中央及時出臺《意見》,鼓勵引導人才重心下移,對于艱苦邊遠地區而言,如果機遇把握得準,正好可以彌補基層一線人才緊缺的問題。那么,作為人才需求地,如何巧妙地借力用力,進一步把人才工作做好,讓真正的*人才愿意留下來,為地方發展儲備能力、提供智力支撐,必然是一個重大考驗。筆者認為,做好人才工作,既要緊盯長遠目標,又要看重短期效益,構建完善的人才工作體系應是當務之急。
“招才引才”目標要明確
艱苦邊遠地區的*特點是:區位劣勢明顯、經濟發展滯后、人才供給普遍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引進難、留住難。即便有地方通過多方渠道能夠引進一些專業人才,也會因為硬件環境差、待遇基礎薄、專業與崗位不對口等客觀因素,導致人才流失嚴重。因此,我們在招考和選聘人才時,不能盲目從眾,更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科學研判、有條不紊。一方面,要把引用人才的客觀背景講清楚,甚至可以把區位劣勢、發展短板講明白。就是要開誠布公,用價值觀留人、用情感留人,讓*人才根據自身情況,有備而來。另一方面,也要把引用人才的主觀條件講清楚,引進*人才不是為了鍍金,而是要扎根基層、專心奉獻,要真正給地方發展貢獻才智。
“聚才育才”路徑要科學
如果說引用人才是前提、是基礎,那么,培養人才則是重點、是難點。只有圍繞黨的事業去培養人才、鍛煉人才,才能保證地方發展有才可用。通常情況下,檢驗一個地方發展是否有后勁,重點要看人才培養力度強不強、培養出的人才多不多。從人才培養模式來看,*難得的莫過于讓其到基層一線去歷練和成長。很多地方鼓勵年輕干部下基層,并確定一定時間的服務期限,目的就是要給足他們在基層自由成長的機會和空間,讓他們熟悉農村、了解農業、躬身田間、親近農民。經過時間洗禮和實踐鍛煉培養出來的*人才,更能適應艱苦的工作環境,也更能高質量地服務于地方發展。
“留才用才”態度要鮮明
把人才引進來,通過精心培育讓他們成長起來,還要對其*使用,才能發揮人才效益。正所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只有做到人崗相適,才能讓*人才發揮*潛能,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這是必須堅持的用人標準。具體來說,就是要因崗選人、以事擇人,憑業績說話,通過日常表現,察“大德”、看“小節”,根據特長選好、用好人才。艱苦邊遠地區的條件和待遇,雖然沒有足夠的吸引力,但當我們在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一番成績時,則必定能以價值認同激發內生動力??梢?,什么崗位用什么人,確是一門大學問。說到底,只有全面清除人才成長的“絆腳石”,立足實際,締造一個公平公正的用人機制,才能讓*人才自愿在基層“安家立業”。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