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軍擔任三店街柳溪村黨支部書記以來,一直致力本村蔬菜產業發展,通過成立蔬菜協會、蔬菜專業合作社、建家庭農場,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爭取資金對萵苣產業基地進行改造升級,大力開展特色萵苣種植,通過引進萵苣新品種,應用冬瓜種苗嫁接新技術,應用“三新”技術種植,全村蔬菜種植面積達1000余畝,占全村耕地面積的83%,成為名副其實的蔬菜村。
為推動產業規模集中經營、提高效益,培育規模經營大戶,引導經營大戶。徐利軍于2010年成立柳溪村蔬菜協會,村蔬菜協會會員達到100人,通過舉辦技術培訓、產品推介、信息互通等活動,把協會建成群眾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農民科技之家”。并與本村蔬菜專業合作社密切合作,大力應用推廣“三新”技術,引進金箭、夏翡翠、嫩香世紀王、雪里松等優良品種,應用“早春冬瓜——早秋萵苣——秋萵苣——越冬春萵苣”一年三茬萵苣為主的周年栽培生產新模式;推行標準化栽培、測土配方施肥和使用防蟲網、殺蟲燈、性引誘劑、生物農藥、生物導彈等綠色防控技術,冬瓜種苗嫁接技術;大力應用了農家糞肥、有機專用肥、復合生物有機肥,減少化肥用量,降低環境污染。
徐利軍說:“我們村的蔬菜協會主要是跟菜農服務,品種更換,以前種的綠音棒,春筍在近兩年市場上有些滯銷,隨著市場上的推益受到協會,再跟農管所聯系,造農服務,更換品種,把老品種更換,現在我們村目前的萵苣,主要以中國紅山東、河南引進的,也就是我們土話說的五顏六色的萵苣,銷得很,我們主要服務是種植前和生產過程當中技術人員指導,然后幫他們施肥,通過網絡平臺一本田發布消息,讓各地菜販看到消息以后到我們基地來采購,所以我們基地菜無公害,*打藥,二不打催化劑,我們的菜忙好銷,不缺銷路。在徐利軍的帶領下,柳溪村通過近幾年的結構調整,已經形成了獨特的種植模式:“越冬春萵苣—春冬瓜—早秋萵苠——秋萵苣” 這種種植模式,畝平總產值可達18000元,畝平純收入可達15500元,全村農民可增收1500萬元以上,戶平增加收入22000元。”
菜農左厚強說:“到了夏季的萵苣一般不特殊,6000塊錢左右,萵苣遠銷就是河南,近銷就是武漢、鄂州,麻城、紅安、浠水、羅田這幾個地區,冬瓜*遠的銷到西藏,但是70%到上海也到北京。”通過調整結構,蔬菜產業收入在大農業中的收入達90%以上。
“我們的蔬菜一般都不打農藥,都是*的,不打催紅劑,農藥都不打,我們蔬菜俏得很,根本上沒有買不去的現象,訂單都是壓著的,沒有說買不出去,每年收入都很可以,比外出打工強多了,比如夫妻兩個可以搞十多萬錢。”菜農左春富說。
通過多年努力,柳溪村在徐利軍的帶領下,充分發揮近郊農業的綜合優勢,大力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不斷加快都市農業建設步伐,使農業、農村經濟保持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走出了一條具有柳溪特色的新型農業產業化道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