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來我這里上班嘛,不僅可以掙錢,學到了技術還能自己發展生產。”重慶市大足區區級“就業扶貧示范車間”的“車間主任”張可盛情邀請建卡貧困戶蔣明錫到他的花椒基地上班。當前,花椒基地的花椒已成熟,在此就近上班人均每天能掙100余元。
這個“就業扶貧示范車間”位于市級脫貧村——大足區寶頂鎮鐵馬村,“車間主任”張可兩年前來到這里發展花椒種植及銷售等,目前已投入近800萬元。
“2017年10月,我入駐基地并種下了*批花椒苗。”張可在四川省通過聯營方式已發展3萬余畝花椒基地,擁有成熟的花椒產業鏈條。2017年8月,在重慶市報業集團和區鎮兩級人大的幫助下,張可的重慶市香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入駐寶頂。他說自己看中了這里的幾個優勢,一是作為擁有世界文化遺產的旅游城市,寶頂鎮各方面的發展對其品牌打造很有幫助;二是農旅融合發展的契機,對花椒產業的發展大有裨益;三是寶頂鎮營商環境特別優良,專門成立了“花椒產業發展辦公室”,他也因此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2200畝土地的流轉。
據了解,該公司現已在寶頂鎮鐵馬村、慈航社區、車家村等地發展花椒種植1200畝,帶動貧困戶種植800余畝,幫助天宮村發展300畝,還和鎮人大工作人員一道陸續引進了多家花椒種植企業,使全鎮的花椒種植面積已達近萬畝。張可介紹,基地正在申報區級農業龍頭企業,全部建成后可年產鮮青花椒1000余噸,加工保鮮青花椒600余噸,產值在2000萬元以上。
現在,常年有十余個貧困人員在位于鐵馬村的就業扶貧車間上班,平時管護期的工資為50——60元/天,忙碌時期每天工資有100多元。鐵馬村1組的建卡貧困戶羅明連,家里有婆婆和自己兩個老病號,還有3個孩子,全家僅靠丈夫打零工維持生計。“一分錢分成三瓣花”,是羅明連*深刻的體會,所幸“所有的扶貧政策都兌現了的”,這才讓一家人的生活得到了保障。羅明連透露,張可把她請到車間來上班,不僅讓她有了收入,還學到了花椒種植技術。這不,她自己也在產業扶貧資金的幫助下,種下了150株花椒,現在不僅全部成活還長勢喜人。
“以前的愿望只是自己發展好,現在我的愿望是帶領更多貧困戶和農戶通過這小小的花椒實現共同致富。”張可說自己之所以有這樣的底氣,是因為他除了有完整的產業鏈外,種植的花椒品種還很有市場前景。
張可介紹,他種植的花椒是四川農科院歷經十余年研發推廣的國家地理性商標品牌品種——廣安三代青花椒。根據質檢機關的數據顯示,這種品種與傳統的青花椒相比,顆粒大、皮厚,麻味純正、香味濃郁,麻度高出40%以上、含油量高出近40%、單株產量高出1——2倍,而且抗病能力更強、市場價格也更高。還有一個更顯著的特點是,因為比傳統青花椒的育苗時間更長,因此農戶購買到的花椒苗只需15——18個月即可實現初掛果,大大縮短了種植周期。
“怎么實現共同致富的愿望?”面對他人的疑問,張可說,在鎮人大的幫助下,他正組織貧困戶和其他農戶共同成立專業合作社,他負責苗木提供、技術支持,合作社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花椒種植、管護等,他還將給予保底價并負責全部回收。
按照張可的說法,采用“公司+基地+村集體+專業合作社+農戶+建卡貧困戶+市場統一營銷”的運作模式,一年半時間花椒就可實現初掛果,市場售價每公斤20元以上,豐產期單株的收成在15公斤左右,盛產期能達15年以上。他還以鐵馬村為例算了這樣一筆賬,除去農戶就近打工、土地流轉的收入,僅花椒種植,達產后可戶均增收近5000元。
這兩天,鐵馬村又*組織貧困戶到基地來現場學技術。“壘出30公分的土堆后,要先挖15公分深的窩子,栽苗后要用細泥并踩實……”從栽種方法、管護技術、病蟲害防治等,張可都講得特別仔細、毫無保留。貧困戶們聽得非常認真,還不時提出自己前期遇到的困難尋求幫助。
“學有所成”的羅明連表示,因為基地正好位于當地的“菩薩坡”,因此大家把這些花椒果叫成了“佛果”。正如“車間主任”張可的新愿望,這一粒粒麻勁十足的花椒,已經承載起了村民們對美好未來的期望。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