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旺季結束,海曙區它山堰茶葉專業合作社的茶農們總算有時間坐下來算一筆賬:今年生產的1萬多斤名優茶,價格比去年上漲了15%,銷量增加了30%。
“身價”暴漲的背后,消費者喝的不只是茶,而是“氣候好產品”。□現代金報筆者石承承
現場 氣象站就建在茶園里
6月24日下午,筆者來到位于海曙區龍觀鄉的五龍潭生態茶場。該茶場是它山堰茶葉專業合作社的九個成員之一。
剛拐進通往茶場的小路,就看到佇立在茶園里的氣象站,格外醒目。這是一個標準又特殊的氣象站。標準的是,它和一般氣象自動觀測站一樣,可檢測氣溫、濕度、風速、雨量等氣象要素;特殊的是,它還能晝夜監測地溫。
五龍潭生態茶場執行董事、海曙區茶葉產業農合聯秘書長楊晉良說,地溫監測能夠監測到地表以下40厘米左右土壤的溫度、濕度,這個深度恰好是茶樹的根系所在。
尤其是隨著炎炎夏日的逼近,持續高溫容易造成茶樹被曬傷,甚至曬死。有時光憑地表的干裂程度,無法準確判斷根系位置土壤的實際情況,設備監測彌補了經驗判斷的不足。
揭秘 如何在霜凍時減少損失
一個針對茶園局部小氣候而建的氣象站到底能發揮多大的作用?
“四明山腳下有句話,叫‘清明斷雪,谷雨斷霜’。霜是茶葉*怕的氣象災害之一。”楊晉良說,每年冬去春來,茶葉剛剛抽芽,一場霜足以造成大面積,甚至是“毀滅性”的傷害。
就在今年3月底,茶園就曾遭遇過一場局部小霜凍。換做以前,茶農只能根據日常預報和經驗,預判可能出現下霜。霜不僅“神出鬼沒”,而且特別喜歡挑凌晨三四點出現,茶農只能半夜起來候著,看情形不對,通過煙熏、風吹的方式驅霜。“不說辛苦,效果也得不到保障。”楊晉良說。
如今有了針對局部小氣候的氣象站,茶農提前*就能收到氣象部門發來的低溫預報和提醒信息,“準確率非常高,頂多只有霜重、霜輕的區別。”
如此一來,茶農就能提前打開噴滴灌,及時做好預防措施。“像今年的這場局部小霜凍,起碼減少50%-60%的損失。”楊晉良說。
收獲 銷量增加30%,價格上漲15%
這個氣象站建于2018年年底。盡管發揮作用不過短短半年,但收效顯著。
今年5月,在杭州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上,它山堰茶葉專業合作社的優茶品“明州里”、“郁金香”因為多了“氣候品質認證”標簽和二維碼,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
據統計,今年合作社生產的1萬多斤名優茶價格比去年上漲了15%,銷量增加了30%。
減災預警只是氣象站發揮的作用之一。筆者從海曙區氣象局了解到,該站的設立除了全天氣候監測各種氣象要素數據,更重要的是逐步建立茶葉生長各階段農業氣象指標。
茶農不僅是“看天吃飯”,更是“看茶制茶”。有了大數據的支持,茶農就能根據實際的天氣狀況,及早對茶葉的生長、采摘、炒制進行干預,盡可能為其提供適宜的生長條件,有效鎖住茶葉的珍貴成分。
推廣 “氣候好產品”已覆蓋多個農產品品種
海曙區現擁有茶園約1萬畝,三產融合產值達1.5億元,其中形成的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它山堰”在2018年產值就實現2600萬元。
“此次氣候品質認證為海曙茶葉打響品牌,拓展市場增勢助力。”海曙區氣象局有關負責人說,下一步將從現代農業氣象服務切入,繼續提供茶葉生長到采摘全過程的氣象服務保障。
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在2019年全國氣象局長會議上提出,農產品品質與當地氣候關系密切,要規范農產品氣候品質評估業務,推出系列助農增收的“氣候好產品”。各地氣象部門致力打造“氣候好產品”服務品牌,著力推動地方農業發展,助力農民增產增收。
不僅僅是在海曙區,筆者從寧波市氣象局了解到,目前在全市各縣市區,氣候品質認證已覆蓋楊梅、葡萄、枇杷、茶葉、柑橘、水蜜桃、西瓜等多個農產品品種。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