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鶴壁市委、市政府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從易地搬遷、產業扶貧等角度切入,下大力氣開展*扶貧,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建立多方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持續增強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貧困發生率降至0.99%,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
作為一座依煤而建、因煤而興的資源型城市,鶴壁是如何在短短數年間實現產業培育、就業穩定以及思想轉變的?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如今有了怎樣的變化?本報記者日前對此進行了采訪。
因地制宜致富增收靠產業
在鶴壁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淇縣雨露社區,一幢幢新建的住宅樓整齊排列,學校、超市等相關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以來,鶴壁市3205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從偏遠山區搬遷到基礎條件相對較好的城鎮社區居住,切實改善了生產生活和就醫就學條件。
搬出來只是*步,為了進一步幫群眾脫貧,大大小小的扶貧車間如雨后春筍般建了起來。河南新亞服裝有限公司的衛星工廠就開在了雨露社區里。
出去打工,顧不上家;照看老幼,掙不到錢。長久以來,農村青壯勞力總是擺不平的這“兩本賬”,在扶貧車間出現后大大得以緩解。這類開在群眾家門口的衛星工廠,既方便貧困群眾就近上班,又方便他們兼顧家庭事務,實現了就業和照顧家庭“兩不誤”。
以河南新亞服裝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建設的衛星工廠僅占地2畝左右,卻能提供100至200個就業崗位。目前,僅淇縣一地已建成衛星工廠14個、外協加工點29個,先后吸納1430名貧困群眾就業,年人均增收逾3萬元。蓬勃發展的扶貧車間,促進了群眾增收,也帶動了產業發展,為鶴壁市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產業扶貧,因地制宜是關鍵。在淇濱區鉅橋鎮崗坡村,飲馬泉薯業專業合作社種植紅薯面積達萬畝以上,“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生產管理模式實現了供苗、農資、收購、銷售等環節的全程管理,帶動周邊1600余戶群眾實現增收;在山城區石林鎮鄭溝村,鶴鳴湖食用菌扶貧創業小區項目以種植食用菌為主,通過股份、勞務、租賃等利益聯結方式,帶動全區1317戶貧困戶人均年收入增加近1000元……
記者從鶴壁市扶貧辦了解到,今年以來,該市已入庫各類產業扶貧項目111個,資金規模達14061.33萬元,占項目庫資金總規模的59.28%;全市貧困戶產業扶持覆蓋率達*,貧困戶產業扶持措施疊加度為2.03,戶均收益逾1500元。
文旅結合綠水青山引客來
端午節期間,淇濱區上峪鄉桑園村內的小吃街上游客如織。然而就在幾年前,這一熱門旅游地還是一個偏僻、蕭條的省級貧困村,過半青壯勞力外出務工,留下的村民靠山坡上的薄田糊口,一年忙到頭只顧得上溫飽。
2016年,淇濱區依托當地秀美的自然風光,按照“旅游公司+貧困戶”的運作模式,通過招商引資,在桑園村高標準謀劃了總投資5億元的旅游度假小鎮項目。桑園小鎮建成后,當地的貧困群眾全部參與到景區配套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中去,年均增收1.8萬元,桑園小鎮亦成為鶴壁乃至全省旅游扶貧項目的經典范例。
這是近年來鶴壁市旅游扶貧工作走在河南省前列的小小縮影。圍繞“一群一帶”發展格局,該市將旅游扶貧列入全市“十三五”旅游產業發展規劃,通過創新“景區+”“旅游公司+”“基地+”“合作社+”發展模式,將鄉村旅游發展與*扶貧緊密結合,全域旅游活力不斷釋放,旅游發展業態不斷創新,一大批鄉村旅游點陸續得以激活——
淇縣打造的“老家趙莊”“花海油城”等被譽為“南太行十二星宿”的鄉村旅游點位基本形成,其中涼水泉村憑借保存大量明清建筑的優勢,采取“資產托管+旅游產業+扶貧”模式開發高端民宿,每年僅租賃房屋、林地就使貧困群眾戶均增收1萬余元;鶴山區以王家辿村、西頂村等為示范點,培育打造“北斗七星”傳統村落群,布局多種旅游業態,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
目前,鶴壁市的桑園村、趙莊村、秦街、西頂村成已功創建省鄉村旅游特色村,桑園村、涼水泉村被評為省鄉村旅游創客基地,王家辿村入選2017“河南十大*美鄉村”名單,淇縣靈山街道辦事處榮膺省特色旅游示范鄉鎮。今年*季度,鶴壁市共接待游客1075.3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11.5%;實現旅游收入34.9億元,同比增長13.6%。
“旅游產業憑借其強勁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帶動作用,正成為鶴壁市*扶貧的重要支撐。”鶴壁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局長張濤表示,截至去年年底,該市通過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已直接帶動2478戶7482名貧困群眾順利脫貧。
智志雙扶自我造血動力足
不久前,山城區石林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內擠滿了從周邊各村趕來的群眾,大家翹首以盼,等待鶴壁市科技局組織的科技扶貧培訓活動開課。組織專家團隊送農業技術和電商實操技能培訓下鄉,正是當前鶴壁市積極完善幫扶政策體系,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的真實寫照。
以“扶志”“扶智”為核心,近年來鶴壁市堅持問題導向,以“激發內生動力,提高發展能力”為目標,扎實推進扶貧扶志工作,全面分析貧困村文化現狀和群眾文化需求,力圖做到*施策、*供給、*銷號——
在思想認識方面,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為陣地,大力開展文明實踐活動,傳播創新理論、方針政策以及脫貧攻堅鮮活事例,切實提高群眾對脫貧政策的知曉度、理解度,激發群眾脫貧志氣,補齊貧困群眾*脫貧的“精神短板”。
在觀念轉變方面,大力推進示范鄉鎮、示范村建設,持續深化移風易俗工作,將“孝善敬老”活動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重點,指導成立孝善理事會132個、孝善基金會117個,大力開展“星級文明戶”“*美家庭”等評選活動,發放孝善基金逾20萬元;積極組織貧困群眾親身參與民俗文化節等活動,真正做到文化發展成果共建共享。
在技能提升方面,大力推進貧困村農家書屋數字化,實現廣播電視戶戶通、貧困村無線數字化網絡覆蓋,不斷提升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同時,積極組織引導農業、林業、畜牧等方面專業技術人員進村入戶,根據群眾需求面對面指導培訓。
據統計,截至2018年年底,鶴壁市共實現44939名貧困人口脫貧、減幅達80%,91個貧困村出列、減幅達88%;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99%,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貧困人口識別準確率、退出準確率、群眾滿意度均達到*;在全省2018年度脫貧工作成效考核中取得“較好”等次。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