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古樓子鄉南荒溝村一派繁忙景象:山上,男人們為桃樹打藥施肥;山下,女人們在大棚里采摘藍莓。“以前的南荒溝,除了荒山,就是溝岔。現在,溝不荒了,岔都通了,村人均年收入達到了兩萬多元。”村黨支部書記杜元東高興地說。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丹東市通過“黨支部+”發展模式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在全市范圍內深入開展黨支部規范化建設質量提升行動,讓農村黨支部成為團結黨員群眾、引領產業發展的戰斗堡壘,探索富民強村之路。一年來,丹東市共有178個村依托“黨支部+”發展模式推動集體經濟發展,帶動增收1.97億元。
2018年2月,丹東市開展鄉村振興大調研。調研發現,全市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100萬元的31個村,都有一個堅強有力的黨組織。根據調研結果,丹東市委、市政府出臺《深化農村改革壯大村集體經濟三年工作實施意見》,提出“黨支部+”發展模式,即通過不斷提升村黨組織組織力,組織動員農村黨員和群眾,積極探索多種產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群眾共同致富。
鳳城市邊門鎮建設村多年來嘗試了許多項目均慘淡收場。在“黨支部+項目”發展思路的引導下,村黨總支書記孫玉安領著村“兩委”把閑置多年的老舊村部改造成老年公寓,憑借毗鄰玉龍湖景區的區位優勢,使得村集體年增收35萬元。
農村產業發展,不僅要有領頭羊,還得選準一條好路徑,投入相應資金。為了助力壯大村集體經濟,2018年以來,丹東市累計投入資金1.48億元,扶持項目296個,實現村均增收5.2萬元,打造集體經濟年收入超10萬元的村157個。
今年3月,丹東市委組織部會同市農業農村局,到獐島村、建設村等6個典型村蹲點調研,總結出“黨支部+旅游”“黨支部+合作社”“黨支部+電商”“黨支部+項目”“黨支部+農戶”5種符合丹東市實際的具體模式,為各鄉村因地制宜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提供更加精細化的思路。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