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一條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近年來,隨著“四好農村路”建設的不斷推進,淮安市漣水縣農村和農民的致富發展路可謂越走越暢,不僅極大地方便了廣大農民的日常出行,拉近了他們與城市的距離,還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更多的“源頭活水”,讓農民的臉上綻放出更多的幸福笑容。
家住漣水縣漣城街道張羅村的莊稼人張士榮,今年65歲。雖是到了兒孫繞膝的年齡,他卻閑不住。“現在村里的路都修通了,平平整整的,我每天騎電動自行車到村辦香菇大棚上班,一個月能掙到1500多元的工資呢!”張士榮說,加上自家農田的種植收入和社保等,生活過得富足,真是趕上好時代了。
去年,漣水縣漣城街道境內的“三百”工程路實施改造提升,沿路兩側綠化和安全附屬設施等均按“四好農村路”標準建設,就連張士榮家門口以前狹窄的砂石路也被修成了5.5米寬的水泥路,串起了周邊沿線12個村民組,輻射農戶1000多戶。“三百”工程路徐集段改造通車后,張羅村在省委和縣委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成立了農業有限公司,先后辦起香菇大棚、瓜蔞園和光伏發電項目。其中香菇大棚*期共建40個,配置冷庫、烘干機。去年8月份,香菇開始銷往淮安周邊農貿批發市場和超市,產銷兩旺。加上瓜蔞園項目,每年村集體經濟可增加收入近40萬元。
目前張羅村香菇項目二期新增的40個大棚正在安裝之中。“路好走了,村里辦起了廠,我買了輛電動自行車,在家門口和城里人一樣進廠上班掙錢。”老張樂呵呵地說。老張年輕時種了十幾畝小麥和水稻,“人勤地不懶”,年年都能豐收。但就因為路不好,家里的余糧,老張只能全憑肩挑背扛地搞“外銷”。夏天太陽火辣辣的,老張一挑挑地往平板車上運麥子,再用平板車把麥子拉回家。后來家里條件好轉,老張買了一臺手扶拖拉機,可是,路還是老路,說是砂石路,實際上是碎磚瓦和泥巴的混合路,到處坑坑洼洼,拖拉機上路就像在搓板上行駛。老張開著拖拉機可沒少栽到路旁溝里。“那時候做夢都想有條好路啊。”回憶起以前的辛苦,老張的眼圈都泛紅了。
老張說,去年,漣水縣交通運輸局和漣城街道聯合組織實施“三百”工程路提升改造的時候,自己自愿充當起“監工員”,有時到了晚上,還想著要去工地瞅瞅,生怕施工方偷工減料。后來,從村到街的村道也拓寬修繕了,鎮村公交開通了,受益的可不止老張一家。現在和老張一起在村辦企業上班的已有30多人。許多農戶除了上班,還自發擴種蔬菜,經常一大早或騎電動車或乘公交車把采摘的新鮮蔬菜運到縣城和周邊集鎮市場銷售,往返便利。張羅村委會主任丁永紅感嘆,“四好農村路”修到了村頭,改變了過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狀況,不僅實現了村民“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公交”的夢想,而且成為村里人脫貧致富的通道,群眾切身感受到了滿滿的“交通幸福”。
漣水縣交通運輸局負責人表示,張羅村的泥路變坦途,只是全縣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漣水縣已完成農村公里提檔升級213公里,改造危橋46座;2017年“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創建工作順利通過省交通運輸廳驗收。全縣擁有公交車輛169臺、11個農村客運站、135個候車亭;319個行政村已實現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車。去年全縣16個鎮、街道全面開通鎮村公交,所有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客車通車率達*。
今年以來,漣水縣堅持以突出民生改善為重點,繼續把高水平建設 “四好農村路”作為助推農民脫貧攻堅和農村致富發展的重要舉措,從環境、安保、功能等多方面入手,積極探索構建美麗公路與經濟融合發展模式,并依托“公鐵水空”交通區位優勢,全力打造區域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