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津市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現代都市型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區委、區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級國家機關各部門,各人民團體,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全文如下:
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現代都市型農業綠色發展,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的通知》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為元為綱,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作出的重要指示,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尊重農業發展規律,強化改革創新、激勵約束和政府監管,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空間布局,節約利用資源,保護產地環境,修復生態系統,打造現代都市型農業升級版,全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發展新格局,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為增進民生福祉、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加快建設“五個現代化天津”提供堅實支撐。
(二)目標任務。全面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制度體系,加快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現代都市型農業綠色發展新格局。
資源利用更加節約高效。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少于501萬畝,*基本農田面積不少于427萬畝,耕地質量平均比2015年提高0.5個等級,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72。農業勞動生產率達到9萬元/人。到2030年,全市耕地質量水平、農業用水效率、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進一步提高。
產地環境更加清潔。到2019年,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0%以上;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到2020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8%,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0%。到2030年,化肥、農藥利用率進一步提升,農業廢棄物全面實現資源化利用。
生態系統更加穩定。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2.1%,林木綠化率達到28%,濕地面積不低于443.4萬畝,基本農田林網控制率達到95%。到2030年,田園、森林、濕地、水域生態系統進一步改善。
綠色供給能力明顯提升。到2020年,全市菜、肉、蛋、奶、果、水產品等主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基本穩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品牌農產品占比明顯提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加快發展,總收入達到125億元。到2030年,農產品供給更加優質安全,農業生態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
二、優化功能布局,增強綠色農業供給能力
(三)加快農業功能區建設。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部署,立足我市農業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特色,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基本保障型蔬菜生產功能區和特色種養殖農產品優勢區。按照基礎設施完善、組織化程度高、生產技術先進、農田環境友好的標準,劃定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170萬畝,其中小麥150萬畝、水稻20萬畝,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按照集中連片、配套完善、技術先進、依標生產、質量安全、供應和效益基本穩定的標準,劃定基本保障型蔬菜生產功能區40萬畝。建設武清蔬果、薊州果品、濱海新區海珍品等一批特色種養殖農產品優勢區。依托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創建,開展農業綠色發展試點先行區創建。
(四)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按照突出區域特色和錯位發展要求,建立主要農產品生產布局定期監測和動態調整機制。根據我市“十三五”農業農村發展規劃和現代都市型農業發展規劃,將畜牧養殖區域劃分為禁養區、限養區和適度發展區。禁養區內禁止規模化養殖場建設和生產;限養區內養殖總體規模不再擴大,主要向科技型、生態型為主的良種繁育、特色養殖、休閑觀光畜牧業轉型提升;適度發展區重點發展畜禽種業、標準化規模養殖及農牧結合、生態循環畜牧業,打造10個綠色循環養殖基地。
三、保護生態資源,夯實農業綠色發展根基
(五)加強農業資源環境管控。強化耕地、漁業水域、濕地等用途管控,嚴控不合理開發建設活動對資源環境的破壞。堅持*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全面落實*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政策措施。以區為單位,針對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建立農業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發展產業目錄,強化準入管理和底線約束,分類推進重點地區資源保護和嚴重污染地區治理。
(六)建立耕地輪作休耕制度。推動用地與養地相結合,集成推廣綠色生產、綜合治理的技術模式,降低耕地開發利用強度,建立與生產發展相協調、與資源稟賦相匹配、與市場需求相適應的糧豆、糧菜、糧飼等輪作制度。建立耕地質量監測和等級評價制度,構建耕地質量數據平臺,完善耕地質量管理信息系統,明確經營者耕地保護主體責任。按照“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土壤肥、無污染、產量高”的標準,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七)推進農業節水節能。研究制定涉農區農業用水總量控制目標,完善農業灌溉用水定額管理,加強對已核發取水許可證灌區的管理,嚴格控制地下水利用,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力度。全面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動農業用水方式轉變,提高農業用水效率。堅持農藝節水和工程節水并重,推廣水肥一體化及噴灌、微灌、管道輸水灌溉等農業節水技術,健全基層節水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充分利用天然降水,積極有序發展雨養農業。在武清區、西青區建立節水農業示范區。
(八)加大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強動植物種質資源調查、保護和利用,高標準建設國家農業科學試驗站天津基準站。圍繞主要農作物品種及畜禽品種創新需求,按照國家標準收集保存優異種質資源,建立全市農作物種質資源數據信息與實物共享體系。培育一批抗病、抗逆、高產、優質、適應性強的蔬菜、果樹、作物新品種。建立完善的現代種苗生產技術體系,完善主要蔬菜品種指紋圖譜,實現種子質量快速準確檢測。構建世界**個體家畜(豬、奶牛、肉牛、肉羊等)克隆及其“試管動物”人工繁殖技術體系。著力突破生物天敵昆蟲規模化高效繁育技術瓶頸,啟動生物天敵繁育基地建設,建成2條生物天敵生產線。加大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力度,推動建立珍稀瀕危水生生物救助中心,加強海洋漁業資源調查研究能力建設。加強外來有害生物防控,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
四、推行清潔生產,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九)防控工業和城鎮污染向農業轉移。落實國家農田污染控制標準,建立監測體系,嚴格工業和城鎮污染物處理與達標排放,依法禁止未經處理達標的工業和城鎮污染物進入農田、養殖水域等農業區域。強化經常性執法監管制度建設。開展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
(十)減量使用農業投入品。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鼓勵使用有機肥,強化病蟲害統防統治和全程綠色防控。嚴格市場監管,做好高毒農藥禁用工作,堅決查處制售已禁用的高毒農藥行為。規范飼料添加劑安全使用,加大生物飼料開發和應用力度,減量使用獸用抗菌藥物。建立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電子追溯制度,嚴格農業投入品生產和使用管理,支持低消耗、低殘留、低污染農業投入品生產。2019年,取得農藥經營許可的農藥經營單位全部配備使用可追溯電子信息碼掃描識別設備和計算機管理系統。
(十一)推進農作物秸稈等資源化利用。嚴格落實秸稈綜合利用和露天禁燒有關規定,加大秸稈綜合利用研發推廣力度,推進秸稈全量化綜合利用,落實秸稈還田離田補貼政策,加快秸稈收集儲運體系建設。開展秸稈高值化、產業化利用,落實好沼氣、秸稈等可再生能源電價政策。開展尾菜、農產品加工副產物資源化利用。
(十二)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著力構建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展機制,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堅持“整市推進、農牧結合、資源循環、分類實施、環境友好”的原則,采取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徑,推進畜牧養殖大區和規模養殖場糞污治理。建成覆蓋飼養、屠宰、經營、運輸等環節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積極推動薊州區、寶坻區、武清區、寧河區、靜海區和濱海新區建設病死畜禽集中無害化處理場;推進東麗區、津南區、西青區和北辰區建設病死畜禽收集轉運體系,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委托有處理能力的無害化處理場進行處理。積極做好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用地保障工作。
(十三)強化農業投入品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以區為單位開展地膜使用全回收、消除土壤殘留等試驗試點。采取人工撿拾和機械撿拾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農田殘膜回收工作。推動農藥包裝廢棄物收集試點示范工作,建立農藥包裝廢棄物等回收和集中處理體系,2020年推廣到全市糧食和蔬菜產業重點區域。
五、加強養護修復,維護生態系統健康穩定
(十四)建設健康穩定的田園生態系統。建立與現代都市型農業相適應的田園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模式,優化鄉村種植、養殖、居住等功能布局,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建設完善生物緩沖帶、防護林網、灌溉渠系等田間基礎設施,促進農林牧漁融合循環發展,打造生態循環、環境優美的田園生態體系。
(十五)加強水生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完善漁船管理制度,嚴格控制海洋捕撈強度,科學確定禁漁區,嚴格治理涉漁“三無”(無船名船號、無船舶證書、無船籍港)船舶。建立幼魚資源保護機制,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開展捕撈限額試點,推進海洋牧場建設。鼓勵采取增殖放流等措施修復海洋漁業資源。因地制宜實施河湖水系自然連通,禁止在堤防和護堤內采砂、采石、取土、挖筑池塘。
(十六)加強林業和濕地養護。建設覆蓋全面、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的農田防護林和村鎮綠化林帶。嚴格實施濕地分級管理制度,嚴格保護七里海、北大港、大黃堡、團泊四大濕地自然保護區。開展退化濕地恢復和修復工作,嚴格控制開發利用和圍墾強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做好退耕還濕、防護林建設,預防土地沙化,推進水土流失治理。
六、強化體系支撐,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
(十七)構建現代都市型農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體系。完善科技創新協同攻關機制,以現代都市型農業綠色生產為重點,構建現代種業、農產品安全、綠色生態農業、畜禽健康養殖、智能農業、農村產業融合等支撐農業綠色發展的科技創新體系。提升農業領域市級工程技術中心建設水平。完善農業綠色科技創新成果評價和轉化機制,探索建立農業技術環境風險評估體系,加快綠色農業科技成果引進示范及應用,大力推廣綠色增產、節本降耗、生態環保、質量安全的綠色生產技術。支持推進京津冀綠色農業科技合作,加強國內外科技成果交流。
(十八)完善農業綠色生態導向補貼制度。完善農業支持保護補貼制度,建立與耕地地力提升和責任落實相掛鉤的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機制。落實林業、濕地、水生生物、水稻、休耕、綠色防控、有機肥替代等方面的生態補貼政策。完善公益林補償制度,健全公益林補償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統籌利用漁業油料補貼資金和漁業資源保護與漁民轉產補助資金,大力支持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場建設。充分利用綠色金融服務農業綠色發展的有效方式,加大綠色信貸及專業化擔保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保險經辦機構創新綠色保險產品和服務。加大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在農業綠色發展領域的應用,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規模化大型沼氣建設、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動物疫病凈化、生態保護修復等項目。
(十九)健全完善綠色農業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農產品標準體系。積極參與農獸藥殘留限量及檢測方法、畜禽屠宰檢驗等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加快農業地方標準和操作規程制修訂工作,力爭到2020年我市農業地方標準增加至150項以上,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加強行業管理,進一步提升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做好與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平臺對接工作。實施品牌強農工程,培育特色明顯、競爭力強、知名度高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
(二十)完善綠色農業法規規章體系。貫徹執行國家耕地保護、農業污染防治、農業生態保護、農業投入品管理等方面的法律制度,推進現行涉農法規規章修改與完善。加大執法和監督力度,依法打擊破壞農業資源環境的違法行為。
(二十一)建立健全農業資源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立重要農業資源臺賬制度,加強農業資源及利用現狀調查,強化耕地、海洋漁業、生物等農業資源臺賬管理。完善農業資源、產地環境和農產品生產、市場、消費信息監測預警體系,加快構建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絡,充分利用天津“三農”大數據管理平臺開展監測預警服務。大力開展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提升農業生產智能化水平,實現“水、肥、藥、地”節約利用,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實現節本增效、降耗增效和提質增效,有效促進環境資源可持續利用。
(二十二)加快農業人才培養。把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合理利用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提升生態服務功能、研發環境友好型產業模式和技術等內容納入農業人才培養課程,重點打造一批可學可看可借鑒的綠色高效生產實訓基地。實行分段式、實訓式、參與式培訓模式,增強實踐技能操作,提高培訓的參與性、互動性和有效性,培養一批具有綠色發展理念、掌握綠色生產技術技能的農業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率先開展綠色生產。
七、強化保障措施,凝聚綠色發展新合力
(二十三)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現代都市型農業綠色發展工作,強化組織領導,納入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內容。市農業農村委要發揮好牽頭協調作用,市有關部門和各涉農區要密切配合,結合實際制定具體貫徹落實措施,細化目標進度、職責分工和具體要求,建立現代都市型農業綠色發展推進機制,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重要情況要及時向市委、市政府報告。
(二十四)營造全民行動氛圍。大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積極倡導綠色生活方式,從國民教育、科技普及、新聞宣傳、思想文化等方面入手,引導公眾廣泛參與,推動形成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抵制*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十五)建立考核獎懲制度。依據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完善現代都市型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工作,對現代都市型農業綠色發展情況進行評價和考核,對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對落實不力的進行問責。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