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极品美女到高潮,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香港曰本韩国三级网站,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 農業網 [ 請登錄 ] [ 免費注冊 ]
首頁 | 品牌聲明 | 網站建設 | 網址導航 | 加入收藏
 
當前位置:農業網首頁 > 農業資訊 > 行業動態 > 銀川:稻漁共作帶動稻田產業再升級(圖)
銀川:稻漁共作帶動稻田產業再升級(圖)
農業網   時間:2019/7/8 21:25:00  來源:銀川日報  閱讀數:670

銀川稻漁種養模式

  銀川得黃河自流灌溉之利,湖泊濕地星羅棋布,得天獨厚的水資源條件為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依托這一資源優勢,今年銀川市進一步推動適水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水產結構、養殖技術、養殖模式等方面轉方式、調結構,推動全市水產養殖業走向綠色高效優質發展之路。

  目前,全市水產養殖面積達到18.6萬畝,其中名特優新品種主養面積1萬畝,工廠化設施養殖面積38.5萬平方米,稻田綜合種養面積3.5萬畝。今年上半年,全市水產品總產量達3.5萬噸,產值4.5億元。

  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有了“3.0版本”

  進入7月,賀蘭縣常信鄉四十里店村的農家樂光明漁村再次迎來參觀旅游的高峰期,一到周末,許多城市居民便自駕來此體驗捉魚、游玩的休閑生活。

  在光明漁村的中心位置,有四組寬5米、長22米、深2米的流水槽,采用“低碳高效循環養殖模式”,飼養著超過10萬公斤草魚,這里是光明漁村的一個觀光景點。

  相較于傳統魚塘,流水槽的面積十分狹小,在陽光的照耀下,水面下的魚不停翻騰跳躍,生機勃勃。據了解,每一組流水槽養殖著2.5萬公斤草魚,產值能達到30萬元,比同樣面積的魚塘產量高出3到4倍。

  銀川科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石偉介紹,該企業從2016年開始發展“低碳高效循環養殖模式”,通過一定的技術,實現流水槽和外圍魚塘的循環用水,利用較小的面積實現更大的產值,并節約養殖用水。

  “此前一直是流水槽和外圍魚塘的小系統循環,后來在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生態與環境學院副教授管衛兵博士的指導下,我們開始將流水槽內富營養化的水流進稻田。”石偉介紹,這一模式是將池塘內含氧高、有機元素豐富的肥水循環進稻田,水稻吸附利用后變成適合養殖的“純凈水”再循環進池塘,實現養殖用水“零排放”。

  這一模式也被稱為稻漁綜合種養殖模式的3.0版本。2016年底,管衛兵應銀川市政府邀請,開始在銀川推廣應用其發明的“陸基生態漁場構建技術”,*個試驗點就選在賀蘭稻漁空間,當年就成功實現了稻魚、稻蟹的綜合養殖。今年銀川市進一步將池塘工程化養殖系統(俗稱流水槽)和稻漁共生相結合,以提高稻田和漁業養殖的產能。光明漁村的流水槽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管衛兵介紹,通過稻漁綜合種養殖模式,不僅水稻畝產能增加50多公斤,還能改良鹽堿地。稻田再配合牛糞的施用,大量減少了化肥和農藥,而且通過系統內循環水,稻田能節水30%,同時也減少了池塘養殖尾水的排放。

  今年新增1.5萬畝稻漁綜合種養面積

  “相較于之前的稻田、稻蟹2.0模式,工廠化養殖和水稻的結合,進一步提高了產能,節約了資源。”銀川市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管理科科長武競介紹,目前全市已建成67組流水槽。今年計劃在賀蘭縣、西夏區、金鳳區、靈武市新增1.5萬畝稻漁綜合種養面積,目前田間基礎設施建設已全部完成,80%場點已完成魚苗放養工作。

  稻漁綜合種養模式通過稻漁共作,帶動稻田產業升級,形成“種、養、加”多產業融合,通過人工濕地凈化、生物凈化、污水處理裝置凈化等辦法提高養殖水體環境綜合處理能力,改善養殖水體環境,使養殖尾水循環利用,*終實現養殖用水“零排放”,解決養殖廢水難題。

  除了推廣新的種養模式,今年市農業農村局也加大老舊池塘基礎設施改造力度,升級漁機設備,以此形成相對集中連片的標準化養殖基地,便于開展高產高效養殖。據了解,目前全市有設施溫棚養殖面積38.5萬平方米,低碳高效循環內循環養殖跑道67組,魚菜共生養殖示范點2個。

  武競介紹,今年銀川市還計劃新建工廠化設施養殖車間1萬平方米,設施溫棚100畝,推廣名特優新品種養殖,探索漁菜共生的新技術。2019年,計劃組織調運名特優水產苗種600余萬尾,推廣斑點叉尾鮰、泥鰍、鱘魚、南北白對蝦、鱸魚、淡水銀鱈魚、河蟹、淡水石斑等品種主養技術5000多畝,福瑞利2號、中科5號、長豐鰱等大宗水產品新品種5萬畝,計劃評選名特優新養殖示范場10個,推動養殖品種結構的調整。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農業網編輯:agronetliqifan首頁 打印 字體 [ ]

轉發到: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本網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所有文字、數據、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 農業網”(Agronet.com.cn)所有,任何企業、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凡經本網協議授權,在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本網未注明“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農業網(Agronet.com.cn)”,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農業網”(Agronet.com.cn)聯系。
本站所用的字體,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請告知我們 service@agronet.com.cn,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