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沿著彎彎曲曲的通村水泥路,記者來到寧縣中村鎮鄧家村瓜菜基地,大棚里村民正忙著采摘、裝運西瓜。
“我們今年種植了22棚西瓜,按照每斤1.6元計算,每棚預計能收入2萬多元,主要銷往蘭州、西安等地。”在大棚現場組織裝車的甘肅民航集團公司駐村*書記周軍說,“前幾天僅種植的41棚甜瓜和羊角蜜銷售了10萬斤,銷售額約50多萬元。”
位于馬蓮河旁邊的鄧家村被大山懷抱,過去群眾大都以種植傳統糧食作物為主,群眾收入低、經濟結構單一。截至2017年底,全村仍有58戶家庭未脫貧,是寧縣68個重點貧困村之一。
*扶貧工作開展后,為幫助貧困群眾穩定脫貧,2018年8月,作為幫扶單位的甘肅民航集團公司針對當地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適宜瓜果蔬菜生長的特點,出資70余萬元在村里選址建設了58座蔬菜大棚扶貧產業基地。成立了甘肅航寧農民專業合作社,將58座大棚和村上原有的6座大棚股權分配給貧困戶,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對大棚進行經營管理,入股合作社的群眾每年按占股比例16.8%分紅,分紅之后,合作社還會按照“532”比例為群眾進行二次分紅。
“我們推行的‘532’分紅模式是為群眾按照16.8%比例分紅之后,再按照企業盈利的比例為群眾進行二次分紅,其中50%為群眾支出分紅資金、30%用于合作社發展運營支出、20%用于合作社務工群眾支出。”周軍說。
蔬菜大棚不僅讓貧困戶領到了分紅資金,也讓更多村民得到了實惠。今年47歲的張芳琴,家里共有6口人,去年她在合作社入股了2.5萬元,前幾天分紅領到4290元,她每天在合作社務工還可增加收入60元。目前每年在合作社長期務工的群眾有15人,*多時達50多人,人均年增加收入近6000元。
為了幫助鄧家村銷售西瓜,甘肅民航集團公司利用自身業務屬性,在西瓜的銷售市場上做文章,除了駐村*書記周軍幫忙尋找市場外,集團工會還從甘肅航寧農民專業合作社訂購甜瓜近4萬斤,用作職工的夏季防暑降溫品。
“西瓜銷售完后,我們計劃種植64個大棚的菠菜、香菜等蔬菜,同時我們計劃明年再爭取新建50座大棚,種植中藥材、反季節蔬菜等,增加群眾收入。”周軍說。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