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個把月,瓜兒就熟了,鎮里今年還舉辦‘瓜王大賽’不?”6月26日,崇陽縣桂花泉鎮90后干部蘭水月到官莊村入戶走訪,車子剛停在殷家大屋門前時,種植戶殷興旺就迎上來問。
“辦,辦,辦,必須辦!咱們這好的農產品,必須得做成大品牌。”蘭水月是一名來自福建的畬族姑娘,在聽懂了殷興旺這滿口崇陽話后,爽快地答道。
“太好了,有政府作支撐,我們發展的勁頭越來越足了!”殷興旺喜出望外。
官莊村位于崇趙公路12至17公里處,與天城鎮菖蒲村接壤,是桂花泉鎮的東大門。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當地人開始研習種瓜技術,其出產的“無籽黃瓤西瓜”,至今仍為全縣乃至全市獨有。
據介紹,黃瓤西瓜,號稱瓜中良品,果肉金黃,沙脆香甜,瓜香濃郁,風味獨特。由于該品種對地質要求較高,所以比較罕見,價格是普通紅瓤西瓜的好幾倍。
“當了40多年瓜農,這兩年總算熬出了頭,日子過得像模像樣了。”殷興旺告訴記者,他今年57歲,從十歲出頭就開始跟著長輩們學種瓜。
“其實,培育黃瓤瓜比養孩子還難,所以過去都是小打小鬧,田間地頭,零零星星種點,除自己吃外,*多換個小錢。”殷興旺說,每年開春二月份,天氣還冷時,種瓜人就得想辦法讓西瓜籽發芽。為了確保溫度適宜,他都是將西瓜籽包好綁在貼身的衣服上,用自己的體溫催芽。隨后,還有修藤、授粉等,都是高難度的技術活。再加上,黃瓤瓜對地質的要求較高,所以,一般人都不敢多種。
變化從2017年開始。崇陽郵政到該村結對幫扶,并選派出黃回斌、金文華兩名職工脫產駐村落實幫扶工作。兩人入戶走訪時,發現這“罕見”的無籽黃瓤西瓜,于是,便萌發了“發展特色產業”的想法。
他們結合這一實際,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成立桂花泉鎮黃瓤西瓜專業合作社,通過“黨支部+專業合作社+貧困戶+郵政農村電商”模式,調動有勞力、懂技術、善管理的農戶參與種植。同時,開展技能培訓,并聯系工商部門申報官莊黃瓤西瓜中國地理標志商標。*終,黃瓤西瓜種植戶發展到273戶,面積達300多畝。
西瓜能否變成鈔票,關鍵在銷售這一環,鎮政府當起了“業務員”。通過邀請各大媒體對官莊村西瓜進行報道,并動員全鎮黨員干部在微信朋友圈廣泛“曬瓜”,紛紛為黃瓤西瓜“代言”。同時,通過電子網絡平臺,擴大銷售渠道,讓客戶足不出戶就能在網上訂購。
線上活躍了,線下也互動。去年,該鎮還通過舉辦“瓜王”評選、“吃瓜”大賽等形式多樣的推介活動,讓越來越多的群眾“愛”上了官莊西瓜。
“今年瓜還沒熟,預訂電話就不斷。銷路穩定了,種植規模化了,接下來就該考慮品牌了,說不定哪天也能走上大城市的*餐桌、甚至走出國門呢?”自從去年在“瓜王大賽”上拔得頭魁后,該村2組種植戶袁陽林的觀念也發生了巨變。
“黃瓤西瓜已成了我們村的一張名片,我希望將‘瓜王大賽’辦成我們村的另一張文化名片。”村支書吳四牛已著手在辦“瓜王大賽”的事了。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