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瓜果飄香。在河南省內鄉,山嶺、河岸,油桃滿枝,空氣中散發著淡淡的果香。
幾十年來,該縣因地制宜,抓住機遇,不斷探索實踐,延伸林果業鏈條,從賣果子到賣風景,從種植到深加工,從產業振興到鄉風文明,林果業作為生態特色產業正逐漸成為鄉村振興的產業支柱。
科技果:從“45節”到5萬畝
赤眉鎮三面環山,呈“簸箕”狀,境內多丘陵和山地,適宜種植林果。
1987年,來自鄭州果樹研究所的45節油桃芽穗點燃了赤眉油桃的星星之火。1992年以后,貫穿赤眉鎮東北川村和楊店村的山溝溝,逐漸演繹成了“油桃溝”。
經過32年的堅持,全鎮油桃種植面積達5萬畝,成為全國*的油桃基地,被譽為“中國油桃之鄉”。而油桃種植也帶動了內鄉林果業的大發展,目前全縣“桃版圖”面積達10萬畝。
擦亮赤眉油桃這個“金字招牌”,必須以科技引領產業轉型。
同樣種桃,種法不一樣。
與鄭州果樹研究所聯姻,村村都有“土專家”,戶戶都有技術明白人。科技帶動土壤改良、品種更新、科技推廣,加快油桃種植向專業化、生態化轉變。
品種更新緊跟市場需求。32年間,油桃進行了四次大的品種換代,形成了現在的“極早518”“曙光”“艷光”“中油17”等優質品種。
“以前種桃靠天吃飯,現在缺啥補啥。”碩果萬源家庭農場的“農場主”邊新昭說。他流轉300余畝土地發展桃園,投入資金改善基礎設施,安裝了噴滴灌、太陽能殺蟲燈……“算大賬還是劃算,桃子品質高更賣得起價!”
推動土地流轉、集約經營。全鎮土地流轉面積達萬余畝,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100余家。
向優質農產品轉型,赤眉不松勁,著力實現農業標準化、農民職業化與農場特色化,確保“金字招牌”不褪色。
致富果:從賣“桃子”到賣“生活”
一個桃子如何成為農民增收的法寶?
赤眉人笑了,不能看桃只是桃,功夫都在桃外!
藍天、碧水、桃林、人家。
“3月桃花開,一個花期就能吸引十幾萬的游客。”邵家嶺村村支書邵中華說。
5、6月,油桃收獲季。桃林內人頭攢動,游客們忙著采摘;坡下,農家樂小院里停滿了車輛。
這個因“赤眉軍”而得名的古鎮不僅有風景,更有底蘊深厚的漢文化、紅色文化和民俗文化,域內還有眾多文化遺跡。
文化因子注入田園,產業“種”成景觀,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赤眉人如今賣的是鄉愁,是“生活”。
早7點,個大色艷的晚熟油桃便送往油桃交易中心。
包裝、貼單、運輸,一根網線讓消費者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到枝頭到舌尖的新鮮。
貧困戶王玉祥不住地感嘆:“油桃上網,果子不愁賣每斤還增收5毛錢。”
近年來,內鄉縣啟動電商消費扶貧,拓寬了果農銷售渠道。牧原“聚愛優選”電商平臺以每斤高于市場約0.5元的價格進行油桃收購,吸引大量果農前來售賣。
“網上訂單已達1萬余件,累計銷售額43萬余元,幫助貧困果農售桃5萬余斤。”牧原電商團隊的負責人秦旭說。目前銷售赤眉油桃的電商平臺達200多家,助力500多戶貧困戶脫貧增收。
采摘游、網銷帶火了油桃銷售。邵家嶺村上洼組有村民280人,今年油桃賣了200多萬,人均增收達7000多元。
“桃路”越走越寬,更美的風景還在遠方。
赤眉正在探索發展的“農業+”,可以“+農家樂”“+民宿”,也可以“+制造”。如今,一些經營戶已經開始嘗試做油桃酒,有的則利用更新下來的桃樹、桃根雕刻工藝品。
文明果:從富腦袋到冀望“桃花源”
要想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這一點,赤眉人體會*深。
“原先人窮志短,現在有了聯戶組長幫忙,俺們甩掉貧困舊帽子,一心一意奔小康!”陳灣村貧困戶陳小娃喜不自禁。
人勤地生金。陳小娃和兒子一邊林果基地務工學技術,一邊悉心照料自家的果園。聯戶組長朱海興更是隨叫隨到,成了技術輔導員。當年三畝林果豐產又增收。
內鄉縣把文化扶貧和精神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加速器”,創新開展“三帶五聯奔小康”活動,用“鄉賢”力量壯大基層組織“神經元”,積極為鄉村治理“賦能”,激發廣大貧困戶內生動力,實現“志智雙扶”,同時構筑鄉村精神高地, 厚植鄉村文明沃土,以文明鄉風“滋養”鄉村振興,促進產業興旺、生態宜居。
這是一幅美麗的畫卷,走進全國文明村鎮魚貫口村,一排排民房錯落有致,一戶戶農家院干凈整潔,文化廣場等文體設施遍布村內,油桃等特色產業透著“綠色希望”。
一處美向一片美、環境美向生活美、外在美向內涵美轉變,這里正在蝶變為讓農村人愿意留在農村,城里人都向往的‘桃花源’!
桃林深處,書聲瑯瑯,“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農業網(Agronet.com.cn)微信掃一掃: 盡“掃”天下農商情
相關新聞更多